乐至县隶属哪个市?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247
更新于

乐至县,四川省资阳市下辖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处沱江和涪江分水岭上,介于北纬30°0′2″—30°30′4″、东经104°45′2″—105°15′2″之间。东邻遂宁市安居区,南连安岳县、雁江区,西界成都市简阳市,北接成都市金堂县、德阳市中江县、遂宁市大英县;距离省会成都仅77公里。

乐至县总面积1425平方公里,辖17个镇、8个乡,2015年,户籍人口83.7602万(常住人口51.52万);2015年,该县地方生产总值(gdp)实现178.1亿元,比2014年增长8.9%。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有蟠龙河、卷洞河、井市河等大小河流20多条。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7℃,年均降水量949.4毫米。

乐至县北周置多业县,隋改普慈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析置乐至县。因县东有乐至池而得名。

有“陈毅故居”、“马锣睡佛”和隋建报国寺、清建南塔等名胜古迹。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

  • 中文名称
  • 乐至县
  • 外文名称
  • Lezhi
  • 别 名
  • 帅乡
  • 行政区类别
  • 所属地区
  • 四川省·资阳市
  • 下辖地区
  • 17个镇、8个乡
  • 政府驻地
  • 天池镇
  • 电话区号
  • 028
  • 邮政区码
  • 641500
  • 地理位置
  • 四川盆地中部
  • 面 积
  • 1425平方公里
  • 人 口
  • 87万人
  • 方 言
  • 西南官话-成渝片
  • 气候条件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著名景点
  • 陈毅故里、报国寺、蟠龙湖
  • 车牌代码
  • 川M
  • 行政代码
  • 512022

历史沿革

乐至未建县前,历为古蜀国、秦、汉、两晋、南朝(宋齐梁陈)和北魏、西魏辖地。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县地置多业县,隶普慈郡。县境至此始有县置。

隋开皇三年(583年)普慈郡废,多业县属普州。大业元年(605年)省普州入资州,普慈县隶资阳郡。

唐武二年(619年)普慈县复隶普州。贞观元年(627年)县随普州隶剑南道。上元二年(675年)随普州隶剑南道东川。天宝元年(742年)改普州为安岳郡。乾元元年(758年)改郡复州,县隶郡州未变。

唐末及五代时,县为前蜀(907年—925年)、后唐(925年—934年)、后蜀(934年—965年)所据,均沿唐制。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并唐剑南道东西两川为西川路,县属普州隶之。

咸平四年(1001年)分置梓州路。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路为潼川路,县隶如故。南宋保祐中期(约在1256年前后)普州、乐至均废。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县地属遂宁州。至正四年(1344年)复置安岳县,县为辖地。

明成化元年(1465年)分安岳六乡复置乐至县,编户七里,属潼川州。

正德九年(1514年)县隶成都府简州。嘉靖六年(1522年)县属潼川州。

清顺治三年(1646年)平蜀,沿明制,县地属潼川州。康熙二年(1663年)县地并入遂宁。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安岳县,与乐至县分治。嘉庆七年(1802年)县属北道川潼川府。

民国元年(1912年)裁川北道。民国二年废府、厅、州,复川北道。县直隶川北道。民国三年改川北道为嘉陵道,县隶嘉陵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嘉陵道,县直隶四川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统一”,建立若干行政督察区,县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14日,乐至县解放,县属川北行署遂宁专区。

1952年9月,恢复四川省,遂宁专区及属县隶之。

1958年10月,县改隶内江专区。

1968年,乐至县隶内江地区。

1985年2月,内江地区改制建市,县属内江市。

1998年2月,乐至县改隶资阳地区。

2000年12月,资阳地区改制建市,乐至县属资阳市。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文学词库

本文标题: 乐至县隶属哪个市?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15397.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