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宦官王甫的故事:贪得无厌,宦官冤杀宗室的一次案件——刘悝谋反案,揭开宦官残暴、乱政之面纱,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东汉后期,从安帝(刘祜,107年~125年)
以后,各地便常断断续续地发生骚乱和暴动,到灵帝(
刘宏,168年~189年)时止,一共不下数十次,全国无一处安定。
朝廷内部的斗争和
矛盾也
日益尖锐。加之
皇帝都因郁闷和酒色过度
短命,继承人都是
年幼的娃娃,太后也多是
青年寡妇。他们认为
只有外戚和宦官是可
信托的亲近,因此便产生外戚与宦官之间互相排挤、残杀和相互
夺权的混乱
局面。他们为着相互倾轧,争
权夺利,便各自树立私党,
遍布中央机关和全国各郡县;只要是他们的私党或走他们的
门路者,都能有官做,并且升迁得很快。同时,由于财政困难,
汉朝又
扩大卖官鬻爵。只要有钱就
可以做官,无钱就不要
问津。因此搞得社会乌烟
瘴气,黑暗不堪,
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在外戚与宦官的明争暗斗中,宦官更其凶狠,他们
依靠其
容易接近皇帝
的便利,拉帮结派,排除异己,贪赃枉法,浊乱海内。东汉末年的宦官王甫和侯览
便是宦官群中的贪
残害民者。
> 王甫是东
汉桓帝和灵帝年间的一名宦官。桓帝时,他只是长乐宫的一名专掌饮食的“食监”,到灵帝初年,他不失
时机地爬上了中常侍的
高位。这一位子的获得,与他联合他人诛杀外戚。大
将军窦武
密切相关。
窦武字游平,扶风平陵人。桓帝延熹八年(165年),他的大女儿被选入
掖庭,冬天,被立为皇后。窦武为越骑校尉,封槐里侯。第二年冬天,窦武拜城门校尉。窦武虽身为外戚,并不
仗势欺人,他礼贤下士,嫉恶如仇,为政
清廉,家无余资。从宫中所得赏赐,都分给了太学生,并载粮于路,救济
贫民。他看到桓帝年间,“国政多失,内官
专宠”(《
后汉书,窦武传》),便于
永康元年(167年)上疏皇帝,力陈时弊,
主张铲除宦官,正是他们
欺骗皇上,更改制度,祸国殃民,
以至于
朝政日衰,奸臣
当权。
若不吸取
西汉末年窃权终丧天下的教训,二世之难
必将复及,
赵高之变不朝则夕。书奏之后,桓帝
瞻前顾后,动作不大,
收效甚微。
不久,桓帝去世。因桓帝无子,窦武征得太后同意后,便立刘宏为帝,这就是
汉灵帝。灵帝初年,窦武为大将军,为整肃朝政,时常怀有诛剪宦官之意,这正与太傅陈蕃之意不谋而合。有一天,他们两人共会朝堂,陈蕃悄悄告诉窦武说,中常侍曹节、王甫等,操弄国权,浊乱海内,若不剪除,
后患无穷。窦武认为陈的意见非
常正确,便采纳陈的建议,
大量起用在第一次党锢之祸中被排挤的天下名士。
灵帝建宁元年(168年)五月
初一,发生了
日食。
东汉时期神学迷信
盛行,世人认为,
太阳为人君之象,日蚀的出现说
明朝臣的势力太大了。陈蕃便鼓动窦武借此机会
去掉宦官,以塞无变。窦武趁机向太后进言:
按照旧制,黄门、常侍这样的阉宦之人,
只能在宫内以供使唤,主要管理门户和
府库的
财务,可是
现在这些人却参与政事,胡作非为,
权势太重。他们的宾客子弟遍布全国各地,且专行贪暴之事,致使
黎民百姓怨声栽道,不能。现在应该把他们
全部铲除,以
清朝廷。太后说,按
汉制只能诛杀那些犯罪的人,哪能全部把他们赶尽杀绝?窦武见此情势从为借助大后之力
除掉宦官已
不可能,便决定先剪除王甫等的
羽翼。他略施计谋,除掉了中常侍管霸和苏康,又数次向太后进言要严惩宦官曹节、王甫等。太后迟疑不定,未作
决断。
八月,太白星出现在西方,大臣刘瑜善观天象,认为此兆不吉,将相不利,
有奸臣在皇上身边,应该当机立断,以清
君侧。刘瑜又致书窦武、陈蕃,力劝速断大计。窦武
行动迟缓,后长乐五官史朱踽
得知此事,大怒,连夜纠集长乐从官史共普、
张亮等
十七人,歃血为盟,誓诛窦武。曹节也
听说此事,便欺骗、挟持灵帝,谎称陈蕃、窦武谋反。灵帝不明
真相,稀里糊涂发布诏令,拜王甫为黄门令,持节
收捕大臣尹勋等人。王甫杀害了尹勋,从北寺狱放出了被窦武
关押的
奸诈狡猾的长乐
尚书郑飒,并劫持太后夺得玺书。王甫又命郑飒等持节收捕窦武等人。窦武闻变,乃
集中数千兵士屯于
洛阳都亭下,
对抗王甫等人。王甫也命少府周靖与中郎将
张英率五营兵
主攻打窦武。王甫亲自率领
虎贲、羽林、厩驺、都候、剑戟士共千余人,屯兵朱雀掖门,与张奂等会合。最后窦武因其内部军心涣散,不敌王甫,兵败自杀,被枭首于洛阳都亭。窦武的宗亲、宾客、烟属全部被杀。
自此以后,王甫等人
得志,“士大夫皆丧其气矣!”(《后
汉书·窦武传》)
> 王甫
生性贪婪,聚
敛钱财,永不
知足。他
不但对一般人
敲诈勒索,就是皇帝的胞弟也成了他
敲诈的对象,渤
海王刘悝便是
受害者之一。
桓帝即位后,曾封他的弟弟蠢吾侯刘悝为渤海王。延熹八年(165年),刘悝谋为不道,有司认为应该
废除他。桓帝念及手足之情,心下不忍,便把他贬为瘦陶王,由原来食邑一郡减少到食邑一县。刘悝
生活素来奢侈,一县之租,难以满足他声色犬马的生活欲望,于是他挖空心思,想尽一切办法
恢复其原来的封地。刘悝
思考再三,
终于锁定贪官王甫,心想王甫极得皇上
宠爱,若让其从中
说情,或许封地能失而复得。但王甫生性贪婪,托他
办事,事无
大小,
没有钱财铺路,是万万
行不通的。于是刘悝私下与王甫达成
交易,请王甫去皇帝面前多加关照,恢复
自己失去的渤海国封地。事成之后,送王甫酬金五千万。王甫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人,见刘悝只是
口头许诺,没有
什么实际行动,所以在桓帝面前没有替刘悝
疏通说话,也绝口不提恢复渤海国封地的事情。没多久,桓帝病染
沉疴,以致卧床不起。缠绵病榻之际,桓帝
思绪万千,
感慨万端,
忽然一天
想起以前对自己的同
胞兄弟刘悝的
处罚过重,便留下遗诏,等自己死后,恢复刘悝的渤海王之位。桓帝死后,此遗诏发布,刘悝的封地得到恢复。王甫见此消息,大吃一惊,
根本没料到桓帝会有
如此之举。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要是早在皇帝面前替他说几句话,五千万
岂不唾手可得!王甫眉头一皱,诡计便出,心想反正皇上已死,死无
对证,就说在皇帝面前替他说了好话,他如何
知道?于是,王甫索性找刘悝,理直气壮地说自己在桓帝面前替他说了若干好话,才使刘悝重新得到渤海王封地,并要刘悝兑现
早先承诺的五千万谢钱。刘悝人也很精明,知道此事决非王甫之功,
而是弥留之际的兄长念及手足之情,才对自己网开一面的。所以
无论王甫如何索取,刘悝就是一文不给,两人关系
从此搞僵,结下了仇怨。
王甫为人凶残狡诈,极其
阴险。因刘悝不付给他酬金,他就怀恨
在心。派人
悄悄地搜罗刘悝的
罪证。灵帝
继位之时,
四处流
传说刘悝对自己不能继位称帝而怀恨在心,中常侍郑飒、中黄门董腾多次与刘悝密谋。王甫觉得此事必有阴谋,便
密告司隶校尉段。熹平元年(17年),王甫终于
抓住了郑飒的
一点小过失,把他送进了北寺狱。并
安排尚书令廉忠诬奏中常侍郑飒等人密谋
迎立刘悝为帝,实为大逆不道。灵帝偏听,便下
诏命翼州刺史将刘悝收捕入狱,考问其罪。并派大鸿胪持节与宗正、廷尉到渤海国拷逼刘悝,刘悝
被迫自杀。妃妾11人,子女70人,使女24人,皆死在狱中。渤海国太傅、国相以下的官员,以不能
辅导渤海王的罪名,全被诛杀,
这个大
冤案便是索要五千万而不得的王甫
一手策划的。
刘悝死后,灵帝还认为王甫为自己剪除异己有功,
加封王甫为冠军侯。王甫,既除掉了异己,又得
到了提升,其手段之
老辣油此见出。
汉代封
建政府,为增加国
库收入,对某些
重要商品实
行专卖制度,以垄断其利。史称辜榷。利用辜榷贱买贵卖,从中获利,是王甫的生财之道。秦汉时期,官吏是绝对不
允许经商的。身为中常侍的王甫,其秩禄为二千石,他对当时的官吏不得经商的法律规定十分
清楚,但他为聚敛钱财,
铤而走险,
机关算尽。他指使自己的一个名叫王翘的门生,以自己的名义四处活动,自己做
后台老板。门生王翘,“于郡官商界辜
榷官财物七千余万”(《
后汉书·杨震传》),王甫赚了一大笔钱。时任京兆尹的杨
彪发现了王甫贪赃枉法的内情之后,就把此事告诉了司隶校尉阳球。阳球主管司察京师百官的不法
行为,
早就想把王甫等贪官绳之以法。
当年,阳球任尚书令时,看到中常侍王甫、曹节等奸虐弄权,煽动内外,就曾发誓:“若阳球作司隶,此曹子安得容乎?”(《
后汉书·阳球传》)光和二年(179年),阳球迁为司隶校尉。当他接到杨彪的
报告后,便精心策划收捕王甫的
计划。一天,阳球趁王甫出宫休假的机会,上奏朝廷,
要求逮捕王甫及中常侍
淳于登、袁赦、封弱,中黄门刘毅,
小黄门庞训、朱禹、齐盛等,
太尉段颊,巧言馅媚,也应
一并除掉,朝廷准奏。于是把王甫、段及王甫的
儿子永乐少府王萌
押送到洛阳监狱,阳球亲自考审,动用了酷刑。
动刑之时,王萌尚
狡辩,阳球义正词严,王萌
破口大骂,阳球便用土块塞住王萌之口,
棍棒齐下;王甫父子死于杖下。阳球为警世人,“僵磔甫尸于夏城门”,尸旁还用大笔写下“贼臣王甫”四字。王家的财产被朝廷全部没收。贪官王甫狡诈阴险,贫残无比剧头来落个暴尸街头的结局,也是罪有
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