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193
更新于

碑帖:bēitiè 基本解释:[arubbingfromastoneinscription]石碑的拓本●详细解释:石刻、木刻文字的拓本或印本,可供学习书法用。明曹昭《格古要论·古墨迹论上》:“用纸加于碑帖上。向明处以游丝笔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书》:“第一等有絶顶天资可以比拟松雪、华亭之用笔者,则令其读经史,学碑帖,游名山大川,看古人墨蹟,为传世之学。”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每天晚上他由书房归来,必须在祖父屋里背些《昭明文选》、《龙文鞭影》之类的文章,偶尔还要临摹碑帖,对些干涩的聪明对子。”★◎碑帖bēitiè[arubbingfromastoneinscription]石碑的拓本★  碑帖为碑和帖之总称。碑名始于周代,〔说文解字〕云:「碑,坚石也」,其义有三,一为宫寝庠序中庭测日景之石。〔仪礼.聘礼〕:「东面北上,上当碑」。郑玄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二为庙中系牲之石。〔仪礼.祭义〕:「既入庙门,丽于碑」。孔颖达疏「君牵牲入庙门,系着中庭碑也」。三为墓所下棺之大木,形如碑。〔礼记.檀弓〕:「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郑玄注:「丰碑,斵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辘轳,下棺以繂绕」。可见早期碑之形制和后来之碑是不同的。在墓地树碑刻文,始于汉代。最初之碑,有穿有晕,题额刻于穿上晕间,偏左偏右,各因其势,不必皆在正中。碑文则刻于额下,偏于碑右,不皆布满。魏、晋以后,穿晕渐废,额必居中,文必布满。碑首称额,额上有篆字标题,一般称之为篆额,以后也有用隶书、楷书、行书题额。汉代碑额有圭形、圆形带绳纹、又有圆形而有晕者。此外,碑额上还有雕刻螭龙、虎、鸟者。唐代多为蟠龙,也有雕刻佛像者。碑之正面称之为阳,刻碑文;碑之反面谓之阴,刻题名;碑之左右两侧谓侧,亦用以刻题名。碑座称跌,有龟趺、方跌等不同形式。东汉以后所立之碑,主要为某山、某庙、某人所立。碑与刻石字体也在不断发展中变化,秦时为小篆,西汉时为篆隶相兼之最初隶书,东汉顺帝后,成为有撇捺之隶书。书法趋向精巧,变化多端,各尽其妙。东晋后期又演变为楷书,直至近代。唐代是其最盛时期。碑之传拓大概始于萧梁而盛于唐,据唐宋人记载,唐时名人写碑,当时即有拓本,如敦煌石室发现的唐太宗书〔温泉铭〕、欧阳询书〔化度寺碑〕、柳公权书〔金刚经〕之唐代拓本,今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帖,本为「帛书署」之意,即以帛作书,书于帛者曰帖,书于竹木者曰简册。汉代,帖为写体之名,凡属写字之小件篇幅,皆称之为帖。东晋时,帖又成了名人翰墨的称呼,当时尚好蓄名家手迹,视为珍秘,如陆机〔平复帖〕、王义之〔十七帖〕等。宋代,收历代名家书迹刻于木或石上,称为刻帖,后变为习字范本之义--习字帖。帖为横石,置之室内或镶于墙壁间,供人传拓。一般石高约尺许,宽约2尺5、6。也有用木板刻的,多用梨木。帖作为书法流派,乃至明清时代开始标举。刻帖皆为双钩上石,即是把古人墨迹,一般按每块石两开半,在石上留出天地镶边。把透明纸覆在墨迹上,用墨笔细细钩出,正面钩完后,再用净水调匀的珠砂在背面一一再钩之,钩完后即可上石。上石之过程为:把磨好之横石擦上黑色,再用微有粘性之物品擦遍,然后把钩好字之透明纸,红面朝下,用木棰垫毡,将每字齐齐棰打。如此,原纸背面钩之红字,就完全粘在石上,把纸揭去,即可奏刀刻之。--作者:沈津★石刻文字的拓印本。古代书法家留传后代的书法,刻于石碑者称之为「碑」,写于纸绢者称之为「帖」。

1、一百碑帖收藏,收藏的是翰墨飘香的古典岁月,是青灯黄卷的临池艰辛,也是难以割舍的翰墨情缘。

2、雄强逸宕,古朴高雅,兼得碑帖用笔之妙。

3、梁启超生平每件事都做得“兴会淋漓”,即使在海外逃命期间,他也随身带着宝爱的碑帖,每天临池不废;夜来呼朋唤友推牌九,不亦乐乎。 

4、一百二翻阅碑帖,成了找寻字形变化的游戏,甚至对当时凸版印刷字体如老宋体、仿宋体、真楷体,都觉得其中蕴含无穷奥妙。

5、图书馆作为碑帖的主要收藏单位之一,应当对馆藏碑帖拓片进行系统整理,做好碑帖的编目和揭示工作。

6、他的书法见解,是鲜明的碑帖融合的实践观念。

7、碑帖鉴赏大家秦公在《秦说碑帖》中指出,从宋朝开始的碑学和帖学风靡了近千年,文人若不明碑帖,如同农夫不辨菽粟,木匠不辨绳墨。

8、该文分析了三种善本碑帖的价值。

image.png

9、从而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碑帖。

10、其实遗憾更真实,比如断臂的维纳斯,汉魏碑帖。

11、碑帖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12、一百八因为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只好用笔造作碑帖字迹的外貌,藏头护尾,小心翼翼……,写得苦不堪言。

13、他的字被称为“孩儿体”,若是让一位没有长期受过书法艺术熏陶,或是初入门道者来欣赏,是很难品味出其“碑帖交融、天趣盎然”之妙的。

14、程度较高的学生可以随意临各式碑帖。

15、赵之谦行书是碑帖结合的极高成就。

标签: 碑帖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词语造句

本文标题: 碑帖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24415.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