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235
更新于

汉学:hànxué 基本解释:(1)[theHanschoolofclassicalphilology]∶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名物、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2)[sinology]∶对中国的研究,尤指关于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详细解释:1.汉代经学中注重训诂考据之学。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学者崇尚其风,形成与“宋学”相对的“乾嘉学派”,也称“汉学”。清代汉学治学严谨,对文字训诂、古籍整理、辑佚辨伪、考据注释等,有较大贡献。但存在泥古、繁琐及脱离实际等流弊。又称“朴学”。清赵翼《题项任田青士居祠堂》诗:“近时风稍衰,汉学又哮吼。”胡蕴玉《<中国文学史>序》:“乾嘉之世,文网日密,而奇才异士,无以自见,争言汉学,析辩异同,以注疏为文章,以考据为实学,琐碎割裂,莫知大体。”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他比我年长读书很多,对文字学、汉学颇有研究。”2.外国人称研究中国的学问为汉学。清俞樾《茶香室丛钞·记日本国人语》:“日本之讲汉学,自伊藤仁斋始。”莫东寅《汉学发达史》七:“东来教士及欧洲本土学者,相携并进,至十九世纪,汉学(Sinology)於焉确立。”3.指私塾。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四件大事》:“故农民宁欢迎私塾(他们叫‘汉学’),不欢迎学校(他们叫‘洋学’)。”★◎汉学Hànxué(1)[theHanschoolofclassicalphilology]∶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名物、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2)[sinology]∶对中国的研究,尤指关于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  汉学是指前汉、后汉四百年间的学术。曾国藩在[圣哲记]中指出:「自朱子表章周子、二程子、张子,以为上接孔、孟之传,后世君相师儒笃守其说,莫之或易。乾隆中,闳儒辈起,训诂博辨,度越昔贤,别立徽志,号曰汉学。摈有宋五子之术,以为不得独尊,而笃信五子者,亦屏弃汉学,以为破碎害道,齗齗焉而未有已。」又其[欧阳生文集叙]亦云:「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累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均在说明汉学有别于宋学。  清代学者姚鼐,分中国学术为义理、词章、考证三途;依曾国藩的说法,宋学为义理学,汉学为考证学,考证学注重名物度数,义理学注重微言大义。  由于王学末流,流为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诞妄似狂禅,顾亭林等乃提出「经学即理学」之主张,并举古代汉学以为学准绳,进而排斥宋代学术。自亭林攻击晚明学风空疏,而以「经学即理学」为号召以后,清代学风乃日趋朴实。  中清学者戴东原为学在精求正诂,通三代典章制度,因以确知义理之归;他说:「今人读书,尚未识字,辄薄训诂之学;夫文字之未能通,妄谓通其语言,语言之未能通,妄谓通其心志,此惑之甚者也。」论者又曰:「有汉儒之经学,有宋儒之经学,一主于训诂,一主于义理,此愚之大不解者,夫使义理可以舍经而求,将人人凿空得之矣,奚取乎经学。唯空凭胸臆之无当于义理,然后求之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然后求之训诂,训诂明则古经明,而我心所同然之义理,乃因之而明。占圣贤之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昧者乃歧训诂义理而二之,是训诂非以明义理,而训诂何为。义理不存乎典章制度,必流入于异端曲说而不自知矣。」东原「凡事必追根寻源,以明其真象,广徵博据,以断其是非,无徵不信,未获十分之见,虽先儒之说,亦不敢附和。」此种客观求证精神,态度十分谨严,东原此一治学精神,可为正统经学派(正统汉学派)的代表。  论乾、嘉学术,不能不推原惠栋,东原初期治经,则颇受惠栋之影响。王昶撰[惠定宇墓志铭]曰:「自孔贾奉敇作正义,而汉魏六朝老师宿儒专门名家之说并废。又近时吴中何氏焯、汪氏汾以时文倡导学者,而经术益衰。先生生数千载后,耽思旁证,探古训不传之秘,以求圣贤之微言大义,于是吴江沈君彤、余萧客、朱君楷、江君声先后羽翼之,流风所被,海内人士无不通经,通经无不知信古,而其端自先生发之。」以惠栋为清代朴学之先导。而惠栋一派治学方法,梁启超尝以八字蔽之曰:「凡古必真,凡汉皆好」。清代学术都推尊汉儒,论者多称清学为汉学;其实初清顾、王、颜诸家所治并非汉学,中清戴、段、二王(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所治亦非汉学,其纯粹的汉学仅惠氏一派足以当之。  中清惠栋一派之宗旨,主张凡学说出于汉儒者,皆当遵守,不敢有所出入;其有敢指斥者,则目为信道不笃。其后,阮元(文达)辑[学海堂经解],即以此为标准,故顾、黄、阎、胡诸名着,皆摈不录,盖以其不醇。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指出:「此派在清代学术界功罪参半。笃守家法,令所谓汉学者,壁垒森固,旗帜鲜明,此其功也;胶固、褊狭、盲从,排斥异己,以致启蒙时代之怀疑精神、批评态度几夭阏矣,此其罪也。」  惠栋尝谓:「汉人通经有家法,故有五经师。训诂之学,皆师所口授,其后乃着竹帛,所以汉经师之说,立于学官,与经并行,……古字古言非经师不能辨,……是故古训不可改也,经师不可废也。……余家四世传经,咸通古义,……因述家学,作[九经古义]一书。」此可见惠氏一派治学「是古非今」,专以「古今」为是非之标准。故王引之指称曰:「惠定宇先生考古虽勤,而识不高,心不细,见异于今者则从之,大都不论是非。」于惠栋一派之治学,颇有微词。  惠氏治学不问「真不真」,唯问「汉不汉」,且汉儒经说,派别极繁,其两说绝对不相容者甚多,欲盲从其一,则不得不驳斥其他。梁启超述中清正统派汉学家治学,有独特之学风,计列出特色十条,其第九条谓:「正统派(汉学)学者,喜专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此种为『学问而学问』之态度,治一业而终身以之,铢积寸累,先难后获,无形中可使后学者受一种人格的感召而奋兴问学。用此种客观的科学的研究法治学,能使吾辈心细,读书得间,能使吾辈忠实,不欺饰,能使吾辈独立不雷同,能使吾辈虚受,不敢执一自是。」认为清代汉学家客观治学之精神,皎然有不可掩者,不能一味排斥。  探究清代学术思想之流变,初清可谓为明学之反动时期,以经世学为其学术之中心。中清为清学(汉学)全盛时期,此期学术则以考据学为中心。钱牧斋[初学集.与卓去病论经学书]谓:「六经之学,渊源于两汉,大备于唐、宋之初,其固而失通,繁而寡要,诚亦有之,然其训故皆原本先民,而微言大义去圣贤之门犹未远也。学者治经必以汉人为宗旨,汉不足,求之于唐,唐不足,求之于宋,唐宋皆不足,然后求之近代,庶几圣贤之门仞可窥,儒先之钤键可得。」此一议论虽俨然乾、嘉汉学家口吻,然尚不失为持平之论。--作者:程运★外国人称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学问为「汉学」。【造句】近年来,汉学研究蔚为风尚,已成世界显学。★汉代学者研究经书,注重名物、训诂,故后世称研究经、史、考据之学、训诂之学为「汉学」。【造句】清代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以精于汉学闻名。★汉代学者研究经书,注重考据,故后世称朴学、考据之学、训诂之学为「汉学」。与宋代义理之学「宋学」相对称。外国人称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学问为「汉学」。

1、《契兄、契弟、契友、契父、契子??围绕着日本汉文小说〈孙八救人得福〉的历史民俗背景解读》,1998年8月苏州社会史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后修改发表台湾《汉学研究》第18卷第1期,2000年6月。

2、召开数位时代汉学研究资源国际研讨会,会中宣读论文26篇。

3、俄罗斯汉语教学与汉学研究的发端

4、学术原因是乾嘉汉学兴盛的根本原

5、由于意识形态和民族利益的冲突,西夏建国后,始终存在着蕃学、蕃礼与汉学、汉礼之争,并导致宋、夏间战争不断。

6、略论清初汉学宋学的分化

7、1927年,道静先生十五岁时就读于武进顾实先生任教的一所学校,老先生讲授《汉书?艺文志》,旁引博征,深入浅出,引起了他对乾嘉学派考据之学的兴趣,因此,又在怀琛先生和朴安先生的指导下学习古文字学和校勘学,圈读《国朝汉学师承记》,同时,又潜心攻读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8、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

9、汉学是高罗佩的业馀研究嗜好,但卓越的成就反而让外界忘了他的「正业」是外交。

10、这是从他们的过去截取的渊博学问,同时也带有市井的况味---还有什么比得上算命更受欢迎?“真像是牛津的汉学家出的试题,就只是有什么她抓不住的含义,她断定是典型的日本作风,无心幽默中未驯的野性。张爱玲

11、《蜉蝣日记》的作者藤原道纲母,当时被认为是三大美人之一,而且,是“和歌水平极高”的三十六歌仙之一,并有很高的汉学修养,同时还擅长绘画、音乐、裁缝。

12、坐在康乾盛世尾巴上的乾隆,有幸搭上了吟风弄月,欣羡汉学的末班车。

13、由杨宪益夫妇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翻译的两个英文全译本在英语国家更使“红学”拥有千千万万读者。

14、1899年10岁受业于张镜光,习汉学。

15、荫监分为恩荫和难荫:清代文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俱准送一子入国子监读书,这些人以及遇恩典特准入国子监者,称恩荫监生。“恩监”是蒙满八族汉文官学生、算学满汉学生考取国子监以及圣贤后裔入监者;“荫监”分“恩荫”、“难荫”,顺治二年(1645年)规定文官四品、外任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可荫子一人入监读书,称为“恩荫”;凡任职三年期满后死于职守的(顺治九年规定三品以上)可以荫一子入监读书,称为“难荫”;“优监”指由优秀附生入监学习者;“例监”则是庶民通过捐纳资财不经过府、州、县学而获得监照的。

image.png

16、然而单纯的汉学家试图试图说服人们

17、苏立文于其中,代表了一个海外汉学者的研读眼光,而且是理性的以史带论,对我们拓宽认识不无益处

18、台南市台语汉学诗社创社社长陈泰然先生中立者,于讲座结束后随即报名学了方便法。

19、宇文所安是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而闻名的汉学家。

20、西汉学者扬雄、东汉学者高诱、三国吴国史学家韦昭为、唐代史学家张守节等人都明确指出,绰号“扁鹊”的名医秦越人是齐国卢人。

21、据德国汉学家弗里茨耶格尔(Fritz Jaeger)考证,该书分别引用了比利时人西蒙斯戴维(Simon Stevin)用荷兰语写成的《静力学基础》和《液体静力学基础》,意大利人吉塔提(Ghetaldi)的《阿基米德原理》(1603年罗马出版),以及乌伯提(Ubaldi)的《机械装置》(1577年)。

22、承乏一主要学府,以汉学为重心之亚洲学系而无汉学收藏为基础,则虽为巧妇亦难以为炊。

image.png

23、藤野先生的开场白说得抑扬顿挫,像古时候那些饱读儒书的汉学者,让刚从中学里上来的大学新生们绝倒。

24、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印书馆添置照相铜锌版设备,绘制不少精印的中国地图,并出版一套法文汉学丛书。

25、’”方东树在《汉学商兑》中也说:“高邮王氏《经义述闻》实足令郑、朱俯首,汉、唐以来为有其比。

26、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序》:“藩绾发读书,授经於吴郡通儒余古农,同宗艮庭二先生。

27、摘要参照杨宪益、戴乃迭伉俪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教授的两种英译本,通过实例对比分析,探讨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楹联翻译,证明社会符号学对译文质量的评价以及译者风格的分析所具有的潜力和可应

28、通晓十五国语言的荷兰人古利克是个职业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汉学家,他的中文名字叫高罗佩,字忘笑,号芝台,住所取名犹忘斋、吟月庵,他的妻子也是一个出身名门的中国女外交官。

29、续入法兰西学院师从伯汉学家伯希和。

30、除了这21个遗字,黄羲平透露说,其实他还发现了另外2个武后遗字,这样总共是23个遗字。”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阎若璩》:“石经残碑遗字见於洪适《隶释》者五百四十七字

31、还有井原西鹤(江户前期《浮世草子》的作者,俳人)、北村季吟这些(江户中期俳人)古典学者,都精通汉学,北村季吟门下正有松尾芭蕉。

32、清江藩《汉学师承记?王鸣盛》:“与王侍郎兰泉先生、钱少詹大昕、吴内翰企晋……相唱和,文悫以为不下嘉靖七子。

33、钱大昕是清代著名的汉学大师,乾嘉学派钜子,吴派学者的卓越代表。

34、课上有时会阅读英文汉学著作的选段及其中文译文。

35、盖少为方闻士,且生于典籍之区;乾隆朝佐当道治四库七阁之事,于名公卿老师宿儒,毕上下??,万闻千睹,因勒成《汉学师承记》八卷,使两汉儒林家法之承受,清代经学之源流,厘然可考。凡夫体国经野,考俗准治,正民类物,莫不厘然大备,于以佐王政之行也,胥在是矣,志既成,辱承问序,余自度岭而南,键户不出江门之风月,崖海之波涛,西樵白云之幽深奇谲,未暇一一尽揽。

36、日本著名的汉学家桑原骘藏的《西安府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尤其是在该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考》,从文物的角度对该碑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向为同人所推崇。

37、摘要日本汉学界在宋诗研究领域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38、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素描

39、东汉学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为郑康成之师。

40、据从1980年开始研究佛山木鱼书的任百强老师介绍,国外的汉学家认为木鱼书像农耕社会底层艺术的活化石。

41、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并将扬州学派定义为清代汉学的又一分支,是汉学发展至高峰并开始走向衰落时期的一个学派,它的形成稍晚于皖派。

标签: 汉学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常用造句

本文标题: 汉学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26233.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