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虚诳:xū kuá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欺蒙,欺骗。《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有德不假身高,无智徒劳百岁。构之虚誑,不如验之取实。” 宋 范仲淹 《奏辩陈留移桥》:“又根究得元《乞移桥状》内所説损却人命及陷没财物,并是虚誑。” 元 无名氏 《小张屠》戏文第一折:“母亲行时时亲拜覆,勤勤的廝问当,便有志诚心无半点儿虚誑。”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此事经 华阴 、 朝邑 二县勘核,决非虚誑,然非思议所及之境矣。”★虚假欺骗。《三国演义.第三六回》:「徐母厉声曰:『汝何虚诳之甚也!』」《老残游记二编.第五回》:「叫了少爷去问,原来都是虚诳,没有的事。」

1、因为远离虚诳语,远离离间语,远离粗恶语,远离杂秽语
2、乃至梦中亦不能覆见忍乐照以诳他意出虚诳语。
3、一则费香徒劳,二则成于虚诳,三则轻慢法禁,四则毁辱师教,五则更招罪罚。
4、一者杀生,二不与取,三非梵行,四虚诳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歌舞观听,七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八食非时食。
5、四虚诳语,与心相违之言说也。
6、若人少欲,则不至于恶人门下,不作妄语,不作虚诳歌舞戏笑,不作绮语,不作恶业,不为贪财欲火所烧,见他得乐不生忧恼,不为贪财近恶知识,不生疑虑。
7、《俱舍论光记》卷十四则说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
8、凡沙弥尼,欲受具足戒为比丘尼,应于二年间,先学六法,即不杀、不盗、不淫、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等,过了此二年,若是情形良好,才能正式受具足戒。
9、尹壮图再次上书,“自承虚诳,奏请治罪”。
10、离虚诳语常作实语真语时语。
11、《显扬圣教论》卷二说圣爱戒所摄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的四种语业,叫作正语。
12、离虚诳语,举凡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均属之。果能如是,若不生净土者,诸佛皆成证诳语矣,愿共勉之。
13、云似道私约称臣输币,又虚诳报捷,最是奸事。

14、目前,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可选择这种一拖二空调器。以是二空,能观诸法空,心得离诸法,知世间虚诳如幻。

15、其中,十恶业道(das/a^kus/alakarma-ma^rga),即(1)断生命(pra^n!a^tipa^ta),(2)不与取(adatta^da^na),(3)欲邪行(ka^ma-mithya^ca^ra),(4)虚诳语(mr!s!a^va^da),(5)离间语(pa^rus!ya),(6)粗恶语(pais/unya),(7)杂秽语(sam!bhinna-prala^pa),(8)贪欲(abhidhya),(9)嗔恚(vya^pa^da),(10)邪见(mithya^-dr!s!t!I)。
16、(五众即五阴。则知五众虚诳。
17、论曰:从诸有情,起虚诳语,诸恶业道,後後转增。
18、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
19、【六法戒】学法女所应受持的戒法,即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非时食。
20、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痴等,皆猛利故,造作杀生,或不与取,或欲邪行;或虚诳语,或粗恶语,或离间语,或杂秽语;或贪,或?,或复邪见十恶业道;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烦恼,悉皆销灭,远离十恶,成就十善,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