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负戴:fù dài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以背负物,以头顶物。亦谓劳作。《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宋 曾巩 《道山亭记》:“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躓也。” 清 王秀楚 《扬州十日记》:“其往来负戴者,俱焦头烂额,断臂折脛。”2.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接舆妻》: 接舆 躬耕以为食, 楚王 使使者持金百镒、车二驷往聘迎之。其妻曰:“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贪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妾事先生躬耕以为食,亲织以为衣,食饱衣暖,据义而动,其乐亦自足矣。若受人重禄,乘人坚良,食人肥鲜,而将何以待之?不如去之。”于是夫负釜甑,妻戴纴器,变名易姓而远徙,莫知所之。后因以“负戴”指夫妻一起安贫乐道,不慕富贵荣华。 清 钱谦益 《后秋兴》诗之一:“负戴相擕守故林,繙经问织意萧森。” 胡朴安 《生女慰内》诗:“来日祇应同负戴,於今何贵有鬚眉。”

1、五亩之宅(78),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79);鸡豚狗彘之畜(80),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81),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82),申之以孝悌之义(8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4)。
2、颁白者(老人)不负戴于道路矣。
3、极目四望,巍峨的负戴山遥相呼应,岚烟渺渺,拂遥向上。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谨庠序之教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6、1950年,根据川北行署和盐亭人民政府的指示,盐亭中学合并了“盐亭简易师范”“县立女子中学”以及“文同”、“宏济”、“励进”等初级中学,更名为“四川省盐亭县中学校”,学校迁址到盐亭县城西负戴山麓(现址),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在校生1400余人。
7、掠尽巨商掠贵介,裘马郎君奔负戴。
8、《疏》道过丘南,若为道负戴。
9、流离险厄,屯苦备经,而贞立之操,在约无改。岭蹬险厄,负戴者悉著背上,绳系於额,偻而趋。
10、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
12、弘祚持不可,谓:“水次支散,受者艰负戴。
13、四川省盐亭中学坐落在负戴山下,弥江河畔,西枕高山公园,东望县城古塔,高山公园苍松翠柏,浓荫欲滴,四季长青;县城古塔巍然屹立,与信息发射塔前后呼应,昭示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文化气息构成了盐亭中学特有的环境氛围。
14、古人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6、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1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8、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
19、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
20、高山,又名负戴山,唐时已有盛名。
2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5、又名负戴山,唐时已有盛名。
26、其往来负戴者俱焦头烂额,断臂折胫,刀痕遍体,血渍成块,满面如烛泪成行,碎烂鹑衣,腥秽触鼻,人扶一杖,挟一蒲袋,正如神庙中窜狱冤鬼;稍可观者犹是卑田院乞儿也。
27、高山即杜甫《行次盐亭》诗中“高山拥县青”之高山,又名负戴山,位于县城云溪镇之西。
28、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0、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1、故孟子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2、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5、像;六层四字为“六鳌负戴”,七层留题了“七宝庄严”。
36、老者衣帛食肉不负戴于道路,宜于饱暖舒闲,而少年仅以不饥不寒为足,宜于刻苦锻练也;何谓〔第163页〕因时制宜?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