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识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281
更新于

心识:xīnshí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心志。三国魏嵇康《释私论》:“然斯数子,皆以投命之祸,临不测之机,表露心识,犹以安全;况乎君子无彼人之罪,而有其善乎?”2.才智。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孤虽庸薄不及通贤,犹曰生民寧无心识。”隋薛道衡《隋高祖颂》:“至於入穴登巢,鶉居鷇饮,不殊於羽族,取类於毛群,亦何贵於人灵,何用於心识?”3.心智。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白马寺》:“有沙门宝公者,不知何处人也,形貌丑陋,心识通达,过去未来,预覩三世。”旧题宋苏轼《艾子杂说》:“数日,復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穷理。’”4.神志。唐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闻命震骇,心识颠倒。非其所任,为愧为恐。经涉旬月,不敢措手。”5.意识。许地山《缀网劳蛛·换巢鸾凤》:“和鸾和祖凤虽有主仆底名分,然而在他们底心识里,这种阶级的成见早已消灭无馀。”6.道家指与实体相对的精神。南朝梁江淹《丹砂可学赋》:“輟阴阳於形有,传变化於心识。”

1、心识迷乱,丧失本性。

2、要是你站在别人的态度上,你大概会心识到他或她是由于蒙昧、怕惧、乃至是爱才那样做的。

3、他论证空义的方法比较特别,主要从精神与心识关系方面来谈空义。

4、其一:魂者,心识,有灵用而无形者;魄者,有形体而为心识之依处者。

5、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6、据说,他“幼而学文,心识忠义,长而伟武,胸有甲兵”。

7、今目前万象?(chuāng,纷错)然,心识安在?

8、但令君心识故人,绮窗何必长相守。

9、即指含有心识之有情众生。

10、其实,读心识人并不难!

11、如心识连续生起,加上等无间缘,就成十缘了。

12、但唯识学上又有一个名词,叫‘九缘生识’,意谓心识生起,要具足九种缘,这是不是矛盾呢?

13、聂君《泰山道里记》最善(6),心识其语。

14、我此心识当复云何。

15、又译作有情、含识(即含有心识者)、含生、含情、含灵、群生、群萌、群类。

16、从欲界的粗定,到色界的四禅,再到无色界的四空定,四禅八定就是依次从物质相、能量相、空间相、时间相、心识相破起,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天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只剩下心识本身的单一存在。

17、圆寂:这种你参寻的境界使你放下了所有的悲、所有的欲、所有的愁,渡你的心识,肉体,魂魄到达极乐。

18、凡心识生起,必有所依。

19、听弥勒菩萨讲“唯心识定”。

20、’栋心识此,训以衡量古今人诗,往往不差毫厘。

21、所立四种心法(心识之作用)之第二种。

22、好好如如,稳看看熟,则了见此心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晔晔不住。

23、如果心识也空了,那么,佛教施予何人?

24、境之意,指心识初缘对境那一刹那的心。如人醉睡入无心定,冻冰中鱼皆无心识。

25、至于入穴登巢,鹑居?饮,不殊于羽族,取类于毛群,亦何贵于人灵,何用于心识?

26、还有吃了杂秽之物,使心识昏迷,会引起昏沉。

27、缚、脱:缚者触发时,五盖及诸烦恼,覆蔽心识。

28、病苦:身病煎熬五官,心病煎熬心识,此是病苦。

29、这些正是核心识别的体现。

30、何故?盖为非言路可通,非心识可测。含有心识者,即有情也。

31、止为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即策发神解之妙术,故示此二法必须常均等圆备。

32、心随境化,触着还知,自然念虑内忘,心识路绝。

33、尤其《占察善恶业报经》中地藏菩萨开示唯心识观和真如实观,与本论完全相符。

34、调节饮食: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坐念不安;食若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食秽浊物,则心识?迷;食不宜于身,则引发宿疾,故饮食当慎,不饥、不饱,调和适当。

35、四众心识,犹自蒙昧。

36、横波侍宴,心识石翁,后亦卒为定山所误。

37、谈什么风格论什么独特,说实话在我眼里全是有的没的撒哈拉,名相的造作心识的困惑,还有多少人尝试侧耳倾听自己呼吸和脉搏。许嵩 

38、三无所有处定谓行者复厌心识无边。

39、牛诗吟“清芬消俗悉,只有素心识”。

40、目授而心识之,承载者以何物哉?君与民通,师将弟命,冯藉口语,其与几何;持寸符,握半卷,终事诠旨,风行而冰释焉,覆载之间,藉有楮先生也。

41、心识本质上具有染污的性质,所以它才会持续不断地活动,产生虚幻的世间相。

42、第四就心识作

43、成玄英疏:“大愚惑者,凡俗也,心识?鄙,触景生迷,所以竟世终身不觉悟也。以天文恶,故还都旧楚,而群小愚惑,妄生是非,方当纠之以猛,未宜施之以恩也。

44、如选拔张英,“召入对,上心识之。

45、不纳,然心识其为琉球物也。

46、师曰:“心识不到处。

47、空明无相,唯以心识。

48、只有通过人的心识,才能理解大梵。

49、头戴五瓣的骷髅佛冠代表着调伏心识的五障或五蕴诸毒。

50、还有《妙法莲华序》、《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统经序》、《念佛三昧诗集序》和《辨心识论》等,也显露出美妙的文笔底蕴与高深的佛学修养。

51、遇事知裁剪,操心识卷舒。

52、超诣,本乎心识,如人入海,一入一深。

53、品牌识别结构包括核心识别和延伸识别。

54、六年十一月,诏授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入对,帝曰:“卿父子兄弟,宣力甚多,卿在行阵又能率先士卒,捐身报国,此尤儒臣之所难,朕甚嘉之。残陶盆为瓦器,但器内刻有三字“触”,触泛捐身与物,心与境的直接接触,指“心所法”的一种,也指心识具有感触事物的能力,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相当于触觉。

55、一百要是你站在别人的态度上,你大概会心识到他或她是由于蒙昧、怕惧、乃至是爱才那样做的。

56、人通过心识既能作恶,也能行善。

57、以人亡故后,在实相中阴期,由心识所现之。

58、意谓活佛的粗心识已经离开躯体。

59、时佛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

60、佛教经论在论述世俗方面指出,众生正是以非物质的我执心识为因,而漂流于三界轮回的。

61、非下地凡夫心识所知。

62、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心识入佛性戒。

63、嗔恚盖(pratigha-a^varan!a)?谓众生或于违情境上,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嗔恚盖。

64、此种种世相,皆为我心识攀缘之所,故称诸缘。

65、愚、智:愚者触发时,心识愚惑,迷?颠倒。

66、予心识其言,意将涉猎书记,入六艺之囿而毕游之。

67、以一切众生皆有心识,故称含识;此总摄六道之有情众生。

68、火红色的身躯代表著?能在适当时机现愤怒相克服我们外在及内在的烦恼帮助净化我们的习气和调伏我们的心识。

69、谓众生或于违情境上,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嗔恚盖。

70、要是你站在别人的态度上,你大概会心识到他或她是由于蒙昧、怕惧、乃至是爱才那样做的。 

71、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72、尔时?人以宿命通,得他心智,照知末劫有等众生,心识?昧,于法未了。

73、修心识无边定成功后所生之天界。

74、换言之,能取者为心识,所取者是外境。

75、无所有处,既否定外界物质之质碍,又否定内心心识,唯思内外一切无所有。

76、又作一一识心、一心一心识。

标签: 心识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学生造句

本文标题: 心识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29082.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