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帕头:pàtóu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三国志·吴志·孙策传》“策阴欲袭许,迎汉帝”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尝著絳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列子·汤问》“北国之人,鞨巾而裘”晋张湛注:“俗人帕头也。”2.裹头。《新唐书·礼乐志十》:“啟殯之日,主人及诸子皆去冠,以衺巾帕头。”★旧时裹在额前用以束发的头巾。《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策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尝着绦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也作「帕首」。

1、苗族地区依山而居,穿着上以自制衣裤为主,妇女头戴帕头,衣裤相连,上身为衣,下身为裙。
2、头顶用羊毛织成的带子编成的斗帽,傈僳语称“吾底”,维西傈僳族妇女一般裹头帕头巾,上缀贝壳、料珠,与怒江所戴的“欧勒帽”不同。
3、诸将复连名通白事陈乞之,策曰:“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尝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南夷所杀。
4、在关西秦晋一带称为络头,南楚湖湘一带称为帕头,河北赵魏之间称为?头,说或称之为陌头。
5、俘虏们到达金国后,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命令徽、钦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诸王、驸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
6、至于帕头,则是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也是无冠时一种随意性的裹头。
7、现在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
8、十娘即唤桂心,并呼芍药,与少府脱靴履,迭袍衣,阁帕头,挂腰带。
9、卷210,献帝建安十五年:张津为交州刺史,“好鬼神,常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道书,云可以助化,为其将区景所杀。
10、帕头为古代男子裹头巾帻。
11、头帕头帕是指盖在头顶上的小块的帕子,一般多呈长方形,前半部盖住头顶,用发辫或绳绑缚,后半部分垂在脑后。
12、靠西部的帕头订三至上串芝麻铃,每串长四至五寸,帕尾除订用丝线做成的泡论外,还要订二十四至二十六个五寸长的丝线花球。
13、宋陆游《正旦后一日》诗:“羊映红缠酒,花簪绛帕头。
14、一个新的生产柴可夫斯基慷慨激昂的杰作皇家歌剧院歌剧卡斯帕头霍尔滕在他家的处女作,与导体的知更鸟提西雅提和西蒙肯尼赛德在标题中的作用。
15、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带。
16、丁氏叫姑鱼又名鳞鳍叫姑鱼、帕头,属同种异名。
17、据说他们到达金朝京师会宁府时,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命令二帝及其后妃、宗室等人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

18、自注:“绛帕头,?以绛帕饰巾帻之类。
19、《三国志?吴志?孙策传》“策阴欲袭许,迎汉帝”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常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南夷所杀。
20、五一个新的生产柴可夫斯基慷慨激昂的杰作皇家歌剧院歌剧卡斯帕头霍尔滕在他家的处女作,与导体的知更鸟提西雅提和西蒙肯尼赛德在标题中的作用。
21、被掳人员到达金朝京师会宁府时,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命令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诸王、驸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三国志?吴志?孙策传》“策阴欲袭许,迎汉帝”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常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南夷所杀。
22、《三国志?吴志?孙策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常着绛帕头”。
23、帕帕头上戴。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