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祭墓:jìmù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祭奠于墓前。《周礼·春官·冢人》:“凡祭墓为尸。”郑玄注:“祭墓为尸,或祈祷焉。”《韩诗外传》卷七:“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逮亲存也。”清顾炎武《日知录·墓祭》:“向墓而为坛,以时祭。若宗子死,告於墓而后祭於家,此古人祭墓之始。”
1、一百二康熙政事繁忙,才打消了亲自祭墓的想法,只郑重题写了一块“高行清粹”的匾额,赐给于准,再一次公开表彰于成龙。/
2、三月三日,一名蟠桃节,设醮演戏,家各酿醋;一名寒食节,清明拜扫,祭墓,架秋千。
3、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4、又募人执文子,戮杀以祭墓。
6、禅师这时候正走得饥渴,便走去向这群祭墓人们化斋。
7、活动重点是扫墓,新丧之家,必备牲醴酒肴,亲祭墓所,称为“上墓”。开始时在孔庙举行仪式,陈奉告文牲醴,恭行祭告,并由族长宣读誓词。
8、金凤煦卵石是鸡峰山又一绝景,旧有华严寺,各种石钟乳、石笋,随着光线的明暗,角度的变化,想象力的不同,青山叠溪水潺变化万千,鸡峰山与东西两翼的黄府公祠,西将军山与摩崖石刻辉映一体,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文臣武将,骚人墨客留下无数盛迹,儒士林光朝讲学、黄府偕同浙江台州临海塘南(今属温岭东海)陈良翰侍讲长女陈广谊(1135-1226),开凿北磨一起敬德修寺建庙、杜甫辗转流寓、宋代副都统黄府驻扎平海保闽中黄府(1130-1210年)江都令平海军佥判节度判官副都统荣禄大夫赠太尉谥清惠由军城迁居莆田县黄石镇兴美街北路西侧金墩村为金墩黄氏总始祖;钦赐御祭墓在莆田北磨鸡峰山华严寺后殿东侧金凤煦卵穴旧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在焉,给莆田城西北自然风光增添了人文景观的内涵之美。
9、伏牛山文化圈除夕的习俗有:扫舍宇,如唐县、洛宁、通许等地,郏县则是“洒扫中堂”;撒芝麻杆,横木拦门,如商水“撒芝麻杆于屋院,每门置横木以拦之”、正阳“彩纸裹木炭横置门阶,或布禾麻秸于院宇,以祈丰年”、滑县“撒芝麻杆于庭中,以代爆竹,或用纸炮辫之,名为火鞭,燃以敬神”、长葛“撒芝麻杆于庭院,每门置横木以□之”、浚县“横一木,名曰跌千斤”;烘岁,正阳“?炭炉,通宵不烬,曰着岁”、新乡“薄暮断木为薪,择石累?多节者焚烧于庭,占达旦灰烬为吉”、获嘉“炽炭中庭,谓之烘岁”、信阳“焚苍术、柏枝、棉柴,行腊祭礼”;祀祖先,正阳“祭先灵于寝,兼及五祀各神”、郏县“安祖考神位”、宁陵“诣坟墓,迎祖先,辞岁”、伊阳“迎祖先,祀于?”,而商水县则是“以纸钱祭墓,曰为祖先送押岁钱”。
10、《随园随笔?古无墓祭而墓祭亦可》:“魏晋以前臣子不谒山陵,惟王导以布衣之交始行之,皆古不祭墓的证也。
11、那么,浙江绍兴一带的扫墓是在什么时间呢?据《越谚?风俗部》云:乡下墓祭一年间共有三次,一是“拜坟岁、上元之前,儿孙数人,香烛纸锭谒墓”;二是“上坟,即扫墓也,清明前后,大备船筵鼓乐,男女儿孙尽室赴墓,近宗晚眷助祭罗拜,称谓上坟市”;三是“送寒衣,十月祭墓之名,亦数人而已。
12、惟清明节的祭墓活动十分普遍。
13、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战国时代埽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