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碑学:bēi xué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研究考订碑刻源流、时代、体制、拓本真伪和文字内容等的学问。也称碑版学。2. 崇尚碑刻的书派,与“帖学”相对。 清 嘉庆 、 道光 以前,书法崇尚法帖,自 阮元 倡为南北书派论, 包世臣 继起提倡北碑,因之崇碑之风一时大盛。世并以碑学为北派,帖学为南派。参阅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
1、力主“尊碑”,形成了他在碑学理论上的一大特色。
2、当时包世臣大力鼓吹碑学,扬州一时成为碑学的中心。
3、同治、光绪、宣统时),是碑学的中兴期。
6、他以苦学精神,攻碑学,研帖学,终于如“铁树开花六十年”一样成就了书名。
7、安徽是邓石如的故乡,近代碑学的摇篮。
8、前者又称碑学,后者又称贴学。
9、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碑学大师。
11、康熙、乾隆时代的书法界正是“帖学”一统天下。,碑学作为一种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
12、咸丰后至清末,碑学尤为昌盛。
13、是清代碑学思想的经典之一。
14、碑学的总体特征表现。
15、所谓碑学末流,就是指清代碑学的馀绪。
16、之造像题记,作为碑学书法杰作的20件名品。
17、阮元这两篇文章影响很大,无异是提倡碑学的宣言。
18、等大批碑学家。
20、名师亲授,直接师承,使他直入邓派碑学堂奥。
21、清季,因康有为所倡,抑帖卑唐,独尊碑学。
22、清代碑学的兴起,本是为了反对陈陈相因的“阁帖”和日渐萎靡的书风,后代书家不断吸取碑学营养,但也是在一定帖学基础上的吸收发展。
23、同时他也是一位重碑学的领袖式人物。
25、碑学始于宋代。
26、是清代著名的蒙古史研究专家和碑学名家。
27、敲门借书者钓翁,探碑学拓者溪僮(22)。
28、世并以碑学为北派,帖学为南派。
29、一般书家作对联,款字总比正文流动轻便些,而该联的处理却正好相反,它是款字重拙迟涩于正文,更大程度地弘扬了碑学精神。
31、主要有:《入关前清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清朝崛起的文化因素》、《试论清初统治者的重武轻文意识》、《辽宁清文化的概念、精神及保护开发》、《清代辽宁流人与流人文化述论》、《试论清初统治者的重武轻文意识》、《清朝碑学的崛起》、《清朝科举制中之“馆阁体”》、《清人的“质朴”意识》、《清代文化史研究之我见》、《章学诚“史意说”考辨》、《清前期科举制述论》、《清前期文化领域里的复古意识》、《清代考据学与“四王”画派》、《清代考据学与篆刻艺术的复兴》、《杜佑与通典》、《两汉“任子”制度之探讨》等。
32、碑学,有人拒之南帖,把碑和帖绝对起来。
33、欧阳询出岳麓书惊海外,曾熙立石鼓得碑学大成,僧怀素、释苍崖、萧?泉、彭玉麟、毛泽东、齐白石、冯臼、陈少梅等,或居南岳挥毫泼墨或得衡山烟云供养,珍遗史册,与山齐辉,俱往矣。
34、一百四清乾、嘉始,考据学风大起,书法界“碑学派”应运而生,篆、隶、楷书体有了极大的发展,而帖学式微衰落,帖学一脉之草书也一蹶不振。
35、他以苦学精神,攻碑学,研帖学,终于如"铁树开花六十年”一样成就了书名。
36、……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37、梅庵先生精于碑学,是清末享有盛名的大书家,胡小石得其指点,始学北碑《郑文公碑》和《张黑女墓志》,於《郑》取其坚实严密,於《张》取其空灵秀美,从此笔力沉着,书艺大进。
38、碑帖鉴赏大家秦公在《秦说碑帖》中指出,从宋朝开始的碑学和帖学风靡了近千年,文人若不明碑帖,如同农夫不辨菽粟,木匠不辨绳墨。
39、着有【广艺舟双楫】,成为晚清碑学理论的总结。
40、乘帖学衰败末运之隙,碑学狂热,风炽于天下。
41、近世书尚碑学,也正如画尚写意。
43、前后有康有为、伊秉绶、吴熙载、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成功地完成了变革创新,至此碑学书派迅速发展,影响所及直至当代。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