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六识:liù shí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佛教所称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生见、闻、嗅、味、觉、知六种认识作用。“六识”为大、小乘之共说,而位于大乘八识中之前六识,故亦称“ 前六识 ”。 明 破悭道人 《一文钱》第六出:“内六尘,外六根,中六识,去缚解粘,立登般若。” 清 龚自珍 《最录列子》:“ 列子 知西方有圣人矣,其曰:‘以耳视,以目听。’曰:‘视听不以耳目。’於圣人六根互用之法,六识之相,庶近似之,皆非 庄周 所知者。”参阅《成唯识论》五。★佛教上指感官接触环境时,所产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心理活动)的分别作用。

1、但此耳识功用分别却非常略,颇似无分别之耳根性。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相。
2、我们并不轮回,只是我们的一部分习惯和收集的讯息在轮回,也就是所谓的心智或第六识在收集各种业障讯息,然后一再地循环,就好像现在美国鼓励回收可口可乐罐子或一些其它的物品一样,只是我们人的罐子在循环。
3、大意是,引导人们认识组成人身心(人我、生、我)的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由于五蕴聚散无常,生命也无常,如同幻想中的火炎,从而断除我执,体认“我空”之理;制定二百五十戒(《四分律》规定的比丘的具足戒)以防非止恶,提出“三十七菩提分”,引导修行;至于何时可以达到解脱,少则三生,多则六十劫;解脱的果位有所谓“四向四果”;在说人的心识时,只提出六识,即包括人的感觉和思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在分析现象时提出五位法,包括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禅观有观四谛观(观想苦、集、灭、道)和四念处(念身、受、心、法,认为无常、苦、空、无我);修行此乘可以得到六种神通和八解脱。
4、前六识如常,第七识名阿陀那识,第八识名阿梨耶识,第九名庵摩罗Amala识。
5、此即《摄大乘论》身识、身者识等十一种识平列之说。(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6、六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7、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
8、此为由前六识熏习之习,熏成种子,纳在八识田中。
9、次说六界、六入、六识、六比丘快乐法,咒愿六德,求六通等当念戒德具足,六法入地狱,六法生天,六法至涅盘,观六入因缘生灭,不护六根为不修梵行,及记萨遮尼犍子见佛当尽苦际等,共十经。
10、界即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也。
11、指六识触对色等诸尘,而生柔软细滑冷暖等喜乐,能资益诸根。
12、例如九品中正常,五位爵位、道教中的三洞六辅、佛教中的八戒六识以及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等等。
13、桃花在三月开放的时候,槐树还没有动静,但是谁不爱它在五月里的芬芳馥郁?所以无论迟早,每个姑娘都一定有她的白马王子。但是更多的时候,幸福来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缪娟1所谓耳根圆通,其要点在让第六识处于无性、无相,无所住、无所得状态。先证音是色,色系动静二相,所有相皆是幻,离动静二相,再离生灭,离亦是幻,再离离。墨人钢1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自动静校正的精度,改善速度谱及迭加剖面的质量。
14、《菩提树颂序》:“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
15、立六识,大乘佛教地论宗、唯识宗立八识。
16、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
17、则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皆无界限矣。
18、小乘佛教立六识,大乘佛教地论宗、唯识宗立八识。
19、如果依第六识第七识当家作主,那就是认贼作子。
20、如是,《俱舍》等将意解为等无间缘,亦云意根,系前灭之六识身,与识非别体。
21、我常想象着如梵志般见佛,只不过右手持“成”,左手持“败”。想我放下成败,放下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之时,成功之花必已在心间绽放。
22、十八界是六根、六尘与六识所成。
23、那风刃本就是空气中流动的风压缩形成的,在这般快速的飞驰之下很难寻其踪迹,若不是林少卿是修真之人,耳目六识灵敏,恐怕早已非死即伤了。
24、他认为人之所以轮回于三界,出入于生死,乃是由于“一念萌动于内,六识流转于外”,故须“斋戒以神明其德”,应“慎言语,节饮食,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虚无恬淡,寂寞无为,收视返听,和光同尘”,使“一直澄湛,万祸消灭”,认为“道不远,在身中”,“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劝来拜受天师秘?者脱去世网,反求诸己,“俱登道岸”。
25、要之为六境六根六识之十八界也。
26、例如第六识缘取龟毛兔角空华等境,又如梦境,这些境都不是从实种子所生的实法,也没有所托的本质,只是由第六识构画分别的势力所成。
27、佛教出于印度,东汉初传入中国,至南朝尤昌,统治者出于治乱的需要,对之多有倚仗,如梁武帝曾做《净业赋》以佛教的观点猛烈批判、否定现实享受,其中指出人们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追逐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非,并把它们上升到“殃国祸家”的高度来加以否定,另外如《广弘明集》所载简文帝《六根仟文》、沈约《仟悔文》及梁君臣同作之《八关斋夜赋四城门更作四首》,就集中体现了他们以佛教的观点对现实的声色生活作出的反省与思考。
28、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相。
29、十八界?指眼等六根、色等六境及眼等六识。
30、第七识的妄执相续不断,第六识的妄执时有间断。
31、是指修道之人,通过自身六识之一的眼睛,去窥探天地之间,白云苍狗自然变化,而在自身海识里,与眼见景象产生共鸣,从而感念顿悟天地之大道。
32、于十八界中,称为耳识界。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界。
33、照烛名见,此通于根、心(即眼、耳等六根、六识),以根、心俱有照烛义之故。
34、二十二根之一?指六识界与意界的七心界。
35、谓第六识思於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
36、乃六识之一,十八界之一。
37、然而数学毕竟是世间之学,是四句形式思维的产物,在佛学看来都是六识的遍计所执自性,是无明凡夫的执见之根。
38、见百法问答抄,又此六识有体一体别之论。
39、智?在《维摩经玄疏》卷五所说,可谓撷取地论师之说,即(大正38?553a)?‘(一)波陀那识即六识,(二)阿陀那识即七识,(三)阿黎耶识即八识也。
40、经中,释迦牟尼佛按照数字,依次讲述一法、二法、三业、三善、三有、三受、三苦、三三摩地、三住、三根、三增上、三佛、三眼、三明、三净、三不净、三分位、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四禅定、四无量、四沙门果、四力、四烦恼、四行、五欲、五障、五力、五出离界、五根、六识、六处、六爱、六念、六行、六离尘法、七觉支、七三摩地缘、八解脱等佛教概念。
41、五识之一、六识之一,十八界之一。
42、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卷上(大二○?八○九下):‘金刚一实理,世主最上生;虚空自然智,大智大慧眼。所谓一类,就是以上所说的各别三境,例如根本智缘真如只是性境,第六识缘龟毛空华等只是独影境,第七识缘第八见分只是带质境。
43、法尘指第六识(意识)所缘的对境,又名法处、法界。
44、故疏释者通称之为根大(案俱舍有根见识见之二说,而毗昙宗成立根见之义,今于有情世间为愚者依根见之说开显能缘能了之真性也),然则地水火风空之五大为六境,见大为六根,识大为六识,但与十八界开合不同耳。
45、其中从眼识至身识之五识(与六识说相同),总称为前五识。
46、一百六识别公司收入作假的主要途径公司在业绩造假的过程中,往往会暴露出一些迹象,审计人员应根据这些蛛丝马迹,于细微之处分析公司作假的可能性,以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关注公司在生产经营方面的异常现象。
47、无者,离二相诸尘劳。)二见分谓眼等六识各能了别诸尘境界。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