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绿营兵:lùyíngbīng 基本解释:清代由汉人组成的政府军队。汉兵用绿旗,故称,又称绿旗兵。分马兵、步兵、水师。兵额一般在六十万人左右,时有增减。至清末裁废。●详细解释:清代由汉人组成的政府军队。汉兵用绿旗,故称,又称绿旗兵。分马兵、步兵、水师。兵额一般在六十万人左右,时有增减。至清末裁废。★绿(lù)营,清朝国家常备兵之一。顺治初年,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参照明军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进行组建,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全国绿营兵额总数时有增减,在咸丰以前大约六十万左右,较之八旗兵多三四倍。在清朝前期,尤其是在康熙初平定三藩之乱及在乾隆中叶以前的历次战争中,绿营都曾起到重要作用。士兵为世兵制,父死则子继。将兵由兵部直接统辖,将领无法直接统兵,有效地防止军人拥兵自重。随着八旗军的腐化,绿营的重要性就日益加强。清朝中期以前,绿营尚称精锐。但以后承平日久,营务废弛,日趋腐败。自嘉庆初年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时即已不能得力,至咸丰间镇压太平军时,更屡战屡败。于是自同治至光绪年间历经裁汰,最后被改编为巡防营,失去了常备军的作用,绿营之制仅存空名而已。清初由汉兵编成的分驻在地方的武装力量,用绿旗做标志。清中期开始,为了加强对战斗力强悍的绿营(相对于腐化堕落的八旗而言)的控制,清政府开始不断地加派旗人担任绿营中的中高级军官。乾隆后期开始,绿营逐渐成为以汉兵为主旗人主导的军队。

1、管辖绿营兵的称九门提督。
2、阿桂奏请增兵,清廷先后调京师健锐营、火器营及吉林、黑龙江等地八旗军近万人,贵州、云南等地绿营兵1.1万人,及四川屯土练兵共计7.49万余人,以色布腾巴尔珠尔为参赞大臣,驰赴川西。
3、以普通士兵的薪金作一比较:魏源《圣武志》卷十一:“绿营兵饷之制,京师巡捕三营,马兵月给银二两,步兵一两,皆月米五斗。
4、清代前期的经制兵(正规军)有八旗兵和绿营兵两种。
5、适逢莫洛率绿营兵至宁羌。
6、其直接统辖的绿营兵称“镇标”。
7、清大体上每省置提督军务总兵官一员(福建设两员,陆路、水师各一,另晚清加江北、长江水师二提督),简称提督,为一省绿营兵的最高长官,秩从一品,而仍受总督或巡抚节制。
8、在子母炮发射完三轮之后,在王利大手一挥,五百名绿营兵发出一阵嘶吼,汇成一股巨浪向陷阵营冲锋而来,王利则领着五十名家丁在后面督阵。
9、清绿营兵千把总的副职。
10、大刘本事庄稼汉没有多大力气,只是这些绿营兵整日吃喝嫖赌抽根本没有什么体力,都如筛糠一般。
11、於西四城额兵六千之外,留伊犁骑兵三千,陕甘绿营兵四千,量分驻守,而以重兵随参赞居中调度。
12、有,康熙54年,1715年,在新疆哈密战役,游击潘之筹率领200绿营兵大战数千叛匪,游击潘之筹左手弓,右手刀仓促间遇敌,勇往直前,欢呼而出,大败敌军。
13、绿营兵乃地方镇台兵,分马兵、步兵、守兵三等。
14、主要著作有:《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清史探微》、《探微集》、《清史简述》、《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与翦伯赞合编)、《史学名著选读》(主编)、等;主要论文有:《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与赵一清“三国志注补”》、《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清世祖入关前章奏程式》、《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发羌之地望与对音》、《清代的幕府》、《清代的八旗兵和绿营兵》。
15、顺治四年(1647)八月二十八日,清廷制定了绿营兵月饷:每名每月凡有马战兵二两,无马战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
16、8月28日,清廷制定了绿营兵月饷:每名每月凡有马战兵二两,无马战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
17、驻福州的闽浙总督、福建巡抚直属的绿营兵,分别称督标、抚标。
18、督标、抚标兵:由总督、巡抚统辖的绿营兵。
19、大体上每省置提督军务总兵官一员(福建设两员,陆路、水师各一,另晚清加江北、长江水师二提督),简称提督,为一省绿营兵的最高长官,秩从一品,而仍受总督或巡抚节制。
20、绿营兵多步兵,常用武器有刀、枪、矛、箭,还有鸟枪、铳枪和抬枪,也有大炮。
21、原注:“防汛兵,清制,千总、把总、外委所属的绿营兵称汛,分防地称汛地。
22、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绿营兵也称绿旗兵,是清入关后招募汉人组成的。
23、所属兵力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