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寿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149
更新于

韩寿:hán shòu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惑溺》:“ 韩寿 美姿容, 贾充 辟以为掾。 充 每聚会, 贾 女於青璅中看,见 寿 ,説之。”后因以“韩寿”借称美男子,多指出入歌楼舞榭的风流子弟。 唐 乔知之 《倡女行》:“昨宵綺帐迎 韩寿 ,今朝罗袖引 潘郎 。” 唐 罗虬 《比红儿诗》之十七:“当时若是逢 韩寿 ,未必埋踪在 贾 家。” 元 曾瑞 《青杏子·骋怀》套曲:“大筵排回雪 韦娘 ,小酌会窃香 韩寿 。”

1、后因以“韩寿”借称美男子,多指出入歌楼舞榭的风流子弟。

2、典故张敞画眉韩寿偷香,相如窃玉、沈约瘦腰合成古代四大风流韵事。

3、至若缇萦上书而救父,卢氏冒刃而卫姑,此女之孝者;侃母截发以延宾,村媪杀鸡而谢客,此女之贤者;韩玖英恐贼秽而自投于秽,陈仲妻恐陨德而宁陨于崖,此女之烈者;王凝妻被牵,断臂投地;曹令女誓志,引刀割鼻,此女之节者;曹大家续完汉帙,徐惠妃援笔成文,此女之才者;戴女之练裳竹笥,孟光之荆钗裙布,此女之贫者;柳氏秃妃之发,郭氏绝夫之嗣,此女之妒者;贾女偷韩寿之香,齐女致袄庙之毁。

4、欧阳修这首咏蝴蝶词,既切合蝶的外形与内质,又不单单滞留在蝶的本身,而是以拟人化手法,将蝶加以人格化,亦蝶亦人,借蝶咏人,通过两个切题典故--何郎傅粉与韩寿偷香,惟妙惟肖地把蝶与人的“天赋与轻狂”、“长是为花忙”的特点巧妙地绾合起来,将何郎、韩寿的禀赋一古脑儿倾注在专以粉翅?情、以恋花吮蜜为营生的浪蝶身上,把自然的动物性与社会的人性融合为一体,在蝴蝶的形象中集中了风流浪子眠花卧柳、寻欢作乐的种种属性,蝶就成为活脱脱的轻狂男子的化身

5、再休想,呼五喝六堆金赌;再休想,月下私偷韩寿香。

6、但据说晋朝的时候搞过一个“猛牛酸酸乳超级帅哥”的比赛,当时夺冠的不是被掷果盈车的潘安,而是韩寿!

7、1935年秋在韩寿村老鸦洋作战中牺牲

8、独喜爱香韩寿,能来同醉花阴。

9、韩寿年以日本导演约见曼玲谈剧本为由,把曼玲约到酒店见面。

10、上野垂涎聂冰的美色,本想借此机会一亲香泽,岂料上野太太忽然从日本赶到上海,上野畏妻,只好跟聂冰疏远,并指示韩寿年暂停开拍《妲己》。

11、又联想小女儿近来“悦畅异于常人”,明白是女儿偷汉,便也顺坡下驴,把贾午嫁予韩寿为妻。

12、[红笑云]你这般颓嘴脸,只好偷韩寿下风头香,傅何郎左壁厢粉。

13、若夫琼英缀雪,绛萼著霜,俨如傅粉,是谓何郎;清馨潜袭,疏蕊暗臭,又如窃香,是谓韩寿;冻雨晚湿,宿露朝滋,又如英皇泣于九嶷;爱日烘晴,明蟾照夜,又如神人来自姑射;烟晦晨昏,阴霾昼闭,又如通德掩袖拥髻;狂飙卷沙,飘素摧柔,又如绿珠轻身坠楼。

14、当晚韩寿施展轻功,越墙而入直奔贾午香阁,贾府内外,无人知晓

15、元曾瑞《青杏子?骋怀》套曲:“大筵排回雪韦娘,小酌会窃香韩寿。

image.png

16、秦嘉镜有前时结,韩寿香销故箧衣。

17、飞熊语:据《晋书》记载,潘岳与石崇谄事当时权臣贾谧(偷香韩寿的儿子,贾充的外孙儿),每候其出,则与崇望尘而拜。

18、张郎倘得相亲傍,乍相逢厌见何郎粉,看邂逅偷将韩寿香。

19、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张郎倘得相亲傍,乍相逢厌见何郎粉,看邂逅偷将韩寿香。

20、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

image.png

21、诸汰遣使臣困绝不能自存,刚中以为冒刃于少壮之年,不可斥弃于既老之后,悉召诣府,有善射者复其禄秩,以禁军阙额粮给之,其罢癃不堪事,则给以义仓米。至若缇萦上书而救父,卢氏冒刃而卫姑,此女之孝者;侃母截发以延宾,村媪杀鸡而谢客,此女之贤者;韩玖英恐贼秽而自投于秽,陈仲妻恐陨德而宁陨于崖,此女之烈者;王凝妻被牵,断臂投地;曹令女誓志,引刀割鼻,此女之节者;曹大家续完汉帙,徐惠妃援笔成文,此女之才者;戴女之练裳竹笥,孟光之荆钗裙布,此女之贫者;柳氏秃妃之发,郭氏绝夫之嗣,此女之妒者;贾女偷韩寿之香,齐女致袄庙之毁。

22、记》,许多文人将“韩寿偷香”作为典故使

23、花春道:"古来才子指不胜屈,兄何必以二人论哉,即如帘窥相如香贻韩寿,世之佳人且动情于才子,岂才子不留意于佳人,且不特与佳人有遇,即与仙子亦未尝无缘。"。

24、宋苏轼《蝶恋花》词:“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元曾瑞《青杏子?骋怀》套曲:“大筵排回雪韦娘,小酌会窃香韩寿。

25、韩掾少:为了韩寿的年轻俊美。

26、唐乔知之《倡女行》:“昨宵绮帐迎韩寿,今朝罗袖引潘郎。

标签: 韩寿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学生造句

本文标题: 韩寿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30555.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