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折俎:shézǔ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古代祭祀、宴会时,杀牲肢解而后置于俎上。俎,盛牺牲的礼器。《仪礼·乡饮酒礼》:“宾升自西方,乃设折俎。”贾公彦疏:“凡解牲体之法,有全烝其豚。解为二十体,体解即此折俎是也。”《左传·宣公十六年》:“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徵圣》:“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2.引申为参与国家大典。唐毛杰《与卢藏用书》:“杰时在草莽,运厄穷愁,思折俎而无因,嗟扫门而不逮。”

1、解为二十体,体解即此折俎是也。
2、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
3、李淑说:“诗书为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对此,寿宇也不认同。
4、咸加尔服,肴升折俎。
5、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七:“享有体荐,宴有折俎。
6、晋葛洪《抱朴子?勖学》:“披《灵?》而知山隐,因折俎而说专车。
7、【通释】肴蒸,体解牲为折俎。
8、燕礼的仪节比较简约,以饮酒为主,有折俎而没有饭,只行一献之礼,意在尽宾主之欢。”《国语?周语中》:“於是乎有折俎加豆,酬币宴货,以示容合好,胡有孑然其郊戎狄也?
9、这主要是根据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醯,是为书三味。
10、《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
11、《左传?宣公十六年》:“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
12、杨伯峻注:“折俎即?蒸,因折断其骨节而后置之俎上,故亦曰折俎。
13、加爵弁,如初仪;三醮,有乾肉折俎,哜之,其他如初。
14、肴蒸,礼之折俎也。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