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恶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168
更新于

隐恶:yǐnè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隐瞒恶事。汉徐干《中论·谴交》:“故民不得有遗善,亦不得有隐恶。”宋秦观《韩愈论》:“考同异,次旧闻,不虚美,不隐恶,人以为实録,此叙事之文,如司马迁、班固之作是也。”宋王得臣《<麈史>序》:“盖取出夫实録,以其无溢美,无隐恶而已。”参见“隐恶扬善”。2.指鲜为人知的恶行。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四:“﹝张锄柄﹞时言人隐恶,能道未来祸福。”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彭海秋》:“惟丘生者,是邑名士,而素有隐恶,彭常鄙之。”

1、《太平经合校》云“不虚美,不隐恶”。

2、示例他和你是同僚官,虽有些过失,你可隐恶而扬善。

3、但是一定要遵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把新闻和广告严格区分开,绝不能搞“有偿新闻”,绝不能谁给钱就为谁吹喇叭、抬轿子,甚至笔下生花、隐恶扬善、无限夸大、蒙骗视听。

4、你不知阴司最重隐恶,你私下一举一动,设计拆散珠玉良缘,早被日游神申报天曹。

5、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6、至于荡检败德之夫,名姓皆从捏造,昭戒而隐恶,存事而晦人。

7、文史学家缪钺也认为“隐恶溢美是《三国志》的真正缺点”。

image.png

8、而其扬善隐恶,故人咸谓之贤,无知其所隐。

9、扬善隐恶是一药。

10、希望你坦白告诉我事情的经过,不必隐恶扬善,我自会做出公平的裁断。

11、隐恶扬善,也不见得事败。

12、现今媒体不但不隐恶扬善,反而过度报导负面新闻,如此作为或多或少会影响社会的风气。

13、则好写佛,又写月娘之隐恶也,不可不知”。

14、他为人厚道,待人处事总是隐恶扬善,所以人缘很好。

15、所以,你应注意常怀隐恶扬善的心情,对别人别过于苛刻,否则因此失去朋友,就得不赏失了。

16、(《史记索隐》序)我们注意到汉晋时期对《史记》也有一些积极的评价,如西汉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17、凡朝政之得失,人事之功过,都以是非来衡量,不隐恶,不溢美。

18、杨雄称赞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19、评价历史人物公正客观,不虚美,不隐恶。

20、皆称永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是谓人才。

21、虚美隐恶如此!

22、就是“隐恶扬善”、“为亲者讳”两句话。

23、出处: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苏仲芬》:“夫隐恶杨善,现在功德,何惜齿牙馀慧,而必以朴讷为耻。

24、隐恶扬善这一处世方法,实际上助长了社会的恶劣风气。

25、卷四:“?张锄柄?时言人隐恶,能道未来祸福。

26、袁了凡提倡以记“功过格”的方法,“隐恶扬善”、“迁善改过”,进行道德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自我修养、完善人生的目的。

27、袁了凡提倡记功过格,宣传“隐恶扬善”、“迁善改过”,达到自我修养、完善人生的目的。

28、既非欧化,也不是‘隐恶扬善’,只不过‘远害全身’。

29、杨?公则云必须直词,宗尚书则云宜多隐恶,~,其令难行。

30、从这一“定位”出发,当然是千方百计“扬善隐恶”的好,能张扬的尽情渲染,该隐瞒的一味遮蔽。

31、【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又且知情识趣,隐恶扬善,千百中难遇此一人。

32、象贤临刑大骂太后,揭露宫中隐恶,并夺市人木柴击刑者。

33、谥吕?、卢弈、郭知运等无浮美,无隐恶,得褒贬之正。

34、杨令公则云‘必须直词’,宗尚书则云‘宜多隐恶’。

35、它敢于批判、敢于歌颂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为人们所称道。

36、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所言是属实的。

37、这《疏》既然由这家人代笔,自然是隐恶扬善,尽拣好话写了。

38、他反复研究《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39、以后对同参就要隐恶扬善,遇事随顺他们的意见。

40、虽曰明枪易躲,隐恶难备,亦腹粗心,坦率未检。

41、他对司马迁的道德文章推崇备至,“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⑸。

42、中“不虚美”“不隐恶”的主张。

标签: 隐恶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造句大全

本文标题: 隐恶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31434.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