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黄士陵:huángshìlíng 基本解释: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字牧甫,一作穆父,号倦叟,黟县(今属安徽)人。篆刻章法能在险中求稳,刀法刚健,在皖、浙两大派外自树一帜,人称“黟山派”。书法精魏碑、大篆,笔如刀削。又擅画工笔花卉。●详细解释: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字牧甫,一作穆父,号倦叟,黟县(今属安徽)人。篆刻章法能在险中求稳,刀法刚健,在皖、浙两大派外自树一帜,人称“黟山派”。书法精魏碑、大篆,笔如刀削。又擅画工笔花卉。
1、黄士陵篆刻初学吴熙载,后转攻秦、汉玺印,尤喜用金文入印;章法处理颇具匠心,离奇错落,很有趣味;刀法也刚健雄奇,刻印往往不加修饰,也不主张残破。他
2、篆刻师赵叔孺、吴昌硕、黄士陵,工稳秀逸,宁静蕴藉。研究黄氏的学者认为此阶段是黄士陵篆刻艺术的蜕变期。
3、《黄士陵篆刻艺术管窥》(《书法》2008年第3期。
4、清后期于古器实物拓片上加绘花卉情况较多,但自画钟鼎配以花卉,似是黄士陵的创新。
5、黄士陵一生治印万余方、留有书画千余幅,是晚清与吴昌硕同时代的书、画、篆刻大师。
6、始于休宁人何震,尤以晚清黟县黄士陵崛起,创“黟山派”。
7、黄士陵(1849?1909)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别署黟山人、倦叟、倦游窠主等。
8、他出身于书香门弟,师法黟山派宗师黄士陵。
9、新安近代画家:程瑶笙、黄士陵、黄宾虹、汪采白等。
10、黄士陵,字穆甫,也作牧甫,安徽黟县人。
11、书习《九成宫》、《兰亭序》、《圣教序》等;印宗秦汉,学黄士陵、王福厂。由于他客居广州最久,对岭南篆刻家影响最大,有人把黄士陵的篆刻名为黟山派。
12、在近代篆刻艺术史上是继吴昌硕、黄士陵之后又一位能开宗立派的巨人。
13、清代末叶的许多篆刻家都受其影响,如吴熙载、徐三庚、黄士陵等。
14、黄士陵48岁那年所刻的“末伎游食之民”印的边跋中写道:“陵少遭寇扰,未尝学问,既壮失怙恃,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计,溷迹市井十余年,旋复失业,湖海飘零,藉兹末伎以糊其口。
15、按当地俗例,非正常死亡不得入祀祠堂,经黄士陵哭争,始获准暂厝於家祠。
16、此图作于光绪辛卯(1891)年,黄士陵此时正在吴大徵幕下效劳。
17、特别是黄士陵结识了长善将军的儿子志锐。
18、是次展出共129位名家作品,包括王侯贵胄永? 、英和;帖学名家刘墉、王文治;篆隶书家邓石如、伊秉绶;碑学大师何绍基、康有为;画家高凤翰、费丹旭;篆刻家黄易、黄士陵等的墨迹,从多个角度说明清代书法艺术的面貌。
19、自母逝,黄士陵哀毁逾恒,卧母棺之侧守灵达半年,孝行闻於乡里。
20、黄士陵应邀,又回到广州,参加广雅书局校书堂的工作。
21、写于乙未夏闰五月,乙未为1895年,黄士陵47岁。
22、回乡以后,黄士陵对篆刻艺术的研究,一直没有放松过。
23、清末即与吴昌硕齐名,又与黄士陵、齐白石、王福厂并开“民国印坛五大流派”。
24、此外尚有清代篆刻名家邓石如、吴让之,近代金石家吴昌硕、赵之谦、黄士陵等精心之作。
25、晚清黄士陵,字牧甫,一作穆甫、穆父,别号黟山人,倦叟等。
26、先生治印,取法秦汉,兼师邓石如、黄士陵、吴昌硕、吴熙载。
27、其后如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等都受到丁敬法自我立的启示。
28、光绪十二年(1886)八月起,黄士陵以国子监祭酒盛昱之命摹宋本《石鼓文》。
29、更可贵的是,黄士陵后期不少印章的边款是其子黄少牧所刻,其布局、刀法无不与其父形神略具。
30、在国子监期间,黄士陵主要致力于金石学。
31、如黄士陵、齐白石等均受其影响。
32、黄士陵的篆刻艺术开始出现独特的风格,这时“黟山派”篆刻艺术的雏形已经呈现。
33、光绪八年(1882),33岁的黄士陵从南昌移居到广州。
34、《黄士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6月。
35、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与清军在黄村一带激战数月,兵燹所及,使黄士陵家境顿生变故。
36、黄士陵(1849-1909)字牧甫,穆甫、穆父,安徽黟县人。
37、正因为黄士陵对古器有研究,进而对画钟鼎、青铜器物也情有独钟。
38、研究黄氏的学者当认为此阶段是黄士陵篆刻艺术的摹拟期。
39、不久,吴大澄调河东河道总督,黄士陵仍留在广雅书局校书堂工作。
40、28岁左右黄士陵在南昌出版了《心经印谱》,这标志他印艺事业的正式起步。
41、款中所提“务耘”,黄士陵曾为其刻过多方印。
42、他们给黄士陵提供习艺的金石资料,在生活上也支持他。
43、篆刻曾得黄士陵教益,吸取汉印、封泥、古玺精华,布局奇肆刀法雄强,气韵苍古。
44、黄士陵为晚清篆刻四大家之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