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二智:èrzh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佛教语。实智(亦名如理智、根本智)和权智(亦名如量智、后得智)。《佛性论》卷三:“此二智有二种相,一者无著,二者无碍。”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序》:“二諦现空有之津,二智包权实之底。”
1、三?智犍度?说二智?四智等。
2、佛的智身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权实二智。
3、西藏的学者们对无着产生误解,主要是他们没有把唯识和唯觉明(不二智)分开的原因。
4、二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得人总是害怕空闲,害怕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暂时的快感。
5、二智即胜义智和世俗智。
6、经论能所绞络,说经以二智为能说、二谛为所说,论以二慧为能说、言教为所说。
7、功德施论生二智于真俗。
8、①一拖二智能控温:它可智能地辨别房间大小并分配冷(热)量,使大小不同的房间保持同样的温度。
9、以根本后得二智。
10、二智慧资粮谓由宿世修习智慧。
11、关于《大智度论》所列之一切智等智,天台宗人视为三智,今人印顺以为其实只是二智而已。
12、依母续修乐空双运,成乐空无别,即大乐心与空性身二者体性无别清净一切尘垢之无二智。
13、极难胜地,即成就禅定波罗蜜,断除修惑,令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者合而相应。
14、雷霆万千之势,暴虐无忌的扫荡魔气所到之处,特洛帕修斯主神及其手下十二智天使全部陨落!故当生空的根本、后得二智现行时,生我执伏灭;法空的根本、后得二智现行时,法我执伏灭。
15、然而,那些拥有“第二智能”的未来人对此洞若观火。
16、二智大智大亦名觉大。
17、学习与吸收知识的能力;另一种是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的第二智慧,它包括研究智慧和街头智慧。
18、领导哲学??一德、二智、三逼、四讲理。
19、观依他圆成诸法体实二智境界,应正存有,理有情无故。论说“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是二智一心中得。
20、二智慧就是明察事物。所谓智慧就是人们能够用已经知晓和认识的道理明白透彻地分析论究事物,就像眼睛对事物的明察一样。
21、此类行者,先证显教十地境界,妙、平二智已告完成;法界体性智亦发展过半。
22、经典的法义,能生起无二智慧等,为智慧的境,虽是名言,而属于清净法──圆成实性。
23、续高僧传卷二十二智首传(大五○?六一四上):‘时过三载,方遂素怀。
24、一百二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25、二二智者深知此,所行不放逸。
26、二智法身,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
27、如来之实智、权智皆能圆满,称为二智圆满。
28、二智能搜索.CICADA具备关系查询、布尔邻近查询、文档相似度比较、以及文档的自动分类等特性。
29、二智碍(即所知障)谓由根本无明之惑。
30、第二十二智哲老王。
31、二智慧不是你平时耍耍小聪明,智慧是一个人善于观察和发现、勤于动脑去思考的结晶。
32、二智者:一、烦恼障断故;毕竟离垢、一切烦恼不随缚智。
33、又,无漏正见中,唯八智摄于正见而除尽智、无生智,以此二智唯正智非见性。
34、然后,提出“修身,以深约浅:一仁,二智,三技,四形”。
35、二智身如日光遍智身即自报之身也。
36、谓五地以上之菩萨,一念之间,真谛与俗谛二智并起;以此二谛无差别,故能相应。
37、大乘实教初地,便显妙、平二智,至十地而圆成。
38、二智义?立翻名、释名等十二门,以辨权实二智。
39、难胜地?菩萨至此位,能令行相互违之真俗二智互合相应,故名。
40、使诸有情积善成德,化五毒为五智,成二障清净二智圆满之佛。
41、之后李儒作为董卓军的第二智囊,在和吕布的互相算计中充分展现了其才智,可以说从侧面证明了许临的实力。
42、二智慧的人没有什么东西不知道,懂得努力认识一切事物。
43、总之,四智中,妙观察、平等性二智,通达修习二位的菩萨,证得一分;大圆镜、成所作二智,必须到究竟位才得现行。
44、般若有唯一如实慧、真实方便二智、清净一切无碍三智等。
45、谓略说、二断二智、是名菩提。
46、古来诸家学者亦以此二智,各宣扬其教说。
47、佛具有二智,故亦称智力;以方便智能摄化众生,故亦称方便力;显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故又称愿力。
48、法界体性智随妙、平二智而渐现;至镜、作二智圆满时,此智亦达其极。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