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汉官:hàn guā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指古代少数民族王朝中的 汉 人官吏。《元史·祭祀志五》:“集贤院奏遣 汉 官,翰林院奏遣 蒙古 官,出璽书给驛以行。”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四章第一节:“在这样不同的经济关系基础上, 夏国 建立起所谓‘蕃官’与‘ 汉 官’两套并行的政治制度。”

1、车骑尚存周战法,偏裨曾备汉官名。
2、应劭汉官仪曰:天子父事三老。
3、应劭汉官仪曰:开阳门始成,未有名。
4、譬说道昭君和番去,那汉官家也只索抛却。
5、左右曹,《汉官仪》载:“左右曹受尚书事。
6、万历元年(1573年),四川巡抚曾省吾,以刘显为节帅,郭成、张汗等十二人为偏将,调动十、汉官兵14万人,对?人“飞檄进剿”。
7、汉应劭《汉官仪》卷上:“京兆。

8、誓当扫清群冠,收复两京,再造唐家社稷,重睹汉官威仪,方不负平生志愿也。
9、汉官名凡加“假”者,均副贰之意。
10、扬?千秋儒者事,汉官仪后一书成。
11、38年),字君公,河内汲县人,东汉官员及发明家。
12、封泥保留了大量秦汉官印的钤痕。
13、汉应劭《汉官仪》卷上:“?尚书郎?握兰含香,趋走丹墀奏事。
14、有位须发皆白、年约七十余岁的老人,举起右手拇指,悲喜交集地说:“久不见汉官威仪,今见国土重光,我死也无憾了!
15、曾辑应劭《汉官仪》一卷,仅十六条,且无出处。
16、宋许?《彦周诗话》:“然前辈杨、刘、李、宋最号知僻事,岂不知读《汉官仪注》而疑之耶?
17、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18、汉官秩,在比二百石之下。西华葛帔仍梁代,东市朝衣尚汉官。
19、汉官勿阿附满官,堂官勿偏任司员。
20、《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21、⑴汉官典职曰:“作九宾乐。
22、《秦汉官吏法的几个特点》,《史学月刊》2006年第12期(重点刊物,CSSCI)。
23、【东汉】许训公,字季师,汝南平舆人,(见汉官仪)。
24、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25、应氏《汉官》、皇甫《世纪》,其论六玺,文义皆符。
26、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
27、上遇汉官,温慰恳至,而国人反陵轹之。
28、经过巫师多次作法仍然毫无起色,这位汉官一怒之下把邻居苗妇捆绑后吊起来,百般辱骂,施以非刑,差点将其折磨而死。
29、冯浩注引《汉官仪》:“尚书郎主作文书起草。
30、应劭《汉官》:“散骑马夹乘舆车,献可替否。
31、这时天色已晚,汉官兵都吓得面无人色,但李广却意气自如,更加致力于整饬军队。
32、鲁迅在谈到南社“渴望著光复旧物”时也提到了服饰的影响:“例如属于‘南社’的人们,开初大抵是很革命的,但他们抱著一种幻想,以为只要将满洲人赶出去,便一切都恢复了‘汉官威仪’,人们都穿大袖的衣服,峨冠博带,大步地在街上走。
33、然妖氛惑人泛滥,衣冠尚待重整,吾等汉家儿女,唯服先贤衣裳,奔走呼号,以图复见汉官威仪。
34、奉天子法驾,○索隐汉官仪云:“天子卤簿有大驾、法驾。
35、《汉官仪》记载,“皇后以椒涂壁和椒房,取其温也。
36、见汉应劭《汉官仪》卷上。
37、蜀郡成都人,蜀汉官员,占星家。
38、这样,耋耄老人或可兴叹:“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39、《封泥考略》一书,是研究封泥最早的一部专著,收录秦汉官私封泥849枚,逐枚考释,对研究秦汉官制、地理以及秦汉篆刻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0、《初学记》卷十二引汉应劭《汉官仪》:“谚曰:‘居代不谐,为太常妻。
41、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
42、’”《初学记-职官部》卷十二“卫尉卿”下引“《汉官解沽》曰:‘卫尉掌宫阙周庐殿,屯陈夹道,当兵交戟。
43、《汉官仪》卷上:“丞,皆选孝廉郎年少薄伐者。
44、⑴汉官仪曰:“宗正卿,秩中二千石。
45、燕燕太后当政期间,一方面大力提拔有经国之才的契丹官员,一方面也重用汉族官吏,特别倚重以汉人宰相韩德让为首的汉官集团,对辽国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扭转了穆宗朝以来的中衰之势。
46、岂非以汉官威仪,於此得其放物,故弗计事状之淑慝耶。
47、《汉官典职仪式选
48、当时,由于这里山高皇帝远,西汉官吏到任之后七多放恣违法,所以土著居民经常群起反抗。
49、既而又以驿骑迂远,复为五道,道遣使二人,集贤院奏遣汉官,翰林院奏遣蒙古官,出玺书给驿以行。
50、明潼关兵备副使张维新也曾作《吊杨伯起墓》诗一首(注),诗云:“洒酒松丘下,俨然见汉官;黄金一土苴(zha眨,通“渣”),白日比胸肝。
51、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
52、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西汉官吏。
53、西汉官署名,在桂阳郡依大凑山(今湖南省桂阳县城西宝山)设置,掌金、银、铜、铅、铁等矿产开采及冶铸,行政级别为县级,其长官相当于县令,下设丞为辅官,另有令史、官啬夫、佐、亭长等属吏数十人,由长官自行选任。
54、安作璋等:《秦汉官吏法研究》,齐鲁书社1993年版。
55、《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56、应劭《汉官仪》云:“孝武卓帝元狩四年,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
57、朕以刑部阙汉官,故以授卿。
58、东汉《汉官典职》有“钟磬并喝”,“黄门鼓吹三通”配合百戏的记载。
59、时,零陵文学奚景,于冷道舜祠下得玉律度以为尺,相传为汉官尺。
60、简称《汉官典职》,或《汉官典仪》。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