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六礼:liù lǐ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 谓古代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礼记·王制》:“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 郑玄 注:“乡,乡饮酒、乡射。”《荀子·大略》:“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十教,所以道之也。” 杨倞 注:“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2. 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仪礼·士昏礼》“纳采用鴈” 唐 贾公彦 疏:“昏礼有六,五礼用鴈: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是也。唯纳徵不用鴈,以其自有币帛可执故也。”其后《唐律》、《明律》中都有类似的规定。《初学记》卷十四引 汉 秦嘉 《述婚》诗:“敬兹新姻,六礼不愆。” 明 陆采 《明珠记·闺叹》:“纵无六礼双羊,奈一言难变,便死也魂与檀郎为伴。” 清 曹寅 《游仙诗三十韵·和汪萝山》:“生小 云英 自托媒,远烦六礼絶嫌猜。”3. 古享祭宗庙之礼有六:肆献祼、馈食、祠、禴、尝、烝。《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肆献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贾公彦 疏:“此一经,陈享宗庙之六礼也。”4. 诸侯朝见天子之礼有六。《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覲,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郑玄 注:“此六礼者,以诸侯见王为文。六服之内,四方以时分来,或朝春,或宗夏,或覲秋,或遇冬,名殊礼异,更递而徧。”★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明.孟称舜《桃花人面.第五出》:「小生与姐姐,虽无六礼之期,偶有半面之雅。」古代冠、婚、丧、祭、乡、相见等士礼。《礼记.王制》:「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古享祭宗庙之礼,指肆献、馈食、祠、禴、尝、烝。见《周礼.春官.大宗伯》唐.孔颖达.正义。古代朝见之礼,指朝、宗、觐、遇、会、同。见《周礼.春官.大宗伯》。

1、纳征又称“纳币”,是六礼中最关键的一项。
2、以后,文人们把各地的流风遗俗以及散见于前人著说中的记载收集、编撰成《六礼》,并逐渐成为统一的聘娶形式,历代流传。
3、六礼中第二礼。
4、到南宋时,六礼被并为三礼,依序为纳采、纳征、迎亲。
5、是为六礼中的“纳采”“问名”;开“草色”、看人家(了解男方家庭情况和看女婿)、写大帖、出新娘和出新郎,是为六礼中的纳吉、纳征;送日子、迎新即是“请期”和“亲迎”。
6、它大致包括传庚书、选闺女、对女婿、行定、送日子、嫁娶,谓之“六礼”齐全。
7、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
8、历代法典都有类似“六礼”的规定。
9、历代昏礼都有变化,主要有三书六礼。
10、甲子,命吕大防为皇后六礼使。
11、其它补充见百度词条“婚礼”“三书六礼”。
12、是六礼之纳吉中的一项内容。
13、增则多在“六礼”环节的基础上添加副仪节及杂俗,如催妆、送妆、铺房等;简则多简并了几项正婚前的礼仪,如宋代朱子撰《家礼》,因时俗将六礼并为“纳采”“纳币”“亲迎”三仪。
14、据明万历年间《鄢署杂抄》十二卷记载,鄢陵陈化店有“三茶六礼”之俗。
15、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16、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二礼。
17、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
18、这一程序相当了“六礼”中的“问名”。
19、六礼”中的第四礼。
20、后即将此仪式定为“六礼”。
21、六礼貌是相互的,对他人彬彬有礼,他人也会对自己彬彬有礼。
22、所以六礼中要有米香饼。
23、六礼”,即婚嫁过程中的门项进程。
24、虽然并没列在三书六礼中,却是中国人传统一个极重要的嫁娶礼仪,绝不可掉以轻心。
25、汉代婚仪基本上仍遵循古之六礼,西汉时颍川太守韩延寿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
26、婚嫁程序:旧俗“三茶六礼成亲”。
27、聘娶六礼中,雁是最重要的礼品。
28、经过此“六礼”,婚姻正式成立。
29、接新娘是传统“六礼”中的“亲迎”。
30、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
31、为传统婚礼的“六礼”中第四个环节。
32、六礼”中的第六礼。限男女之年定婚姻、执六礼,始于周代。
33、是六礼之纳吉中的一项内容。
34、不料六礼先成,予亦窃幸。
35、同时,还把整个婚姻的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
36、众人回到绛州,众人马上备好三书六礼,要周青马上求婚,周青马上求婚,但灵采儿认为感情不是施舍,要多点时间考验周青是否出于真心,昭阳公主帮他做主张,要周青嫁到渤辽国去,徐懋功上太极殿,奏请皇上钦点周青为大唐驻渤辽国使臣,李治准奏。
37、明日,令媒氏通~,备六礼以迎之。
38、连城民间婚嫁,脱不了“六礼”的窠臼。
39、六礼仪的目的与作用在于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敬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约翰·洛克
40、如是处女原身,就有人肯出重聘,三茶不缺,六礼兼行,一样的明婚正娶。
41、六礼中第四礼。
42、是不是想我六礼未行,岳母处又未通达。
43、相传古时陈化店有三茶六礼之说,即男女婚配时必以茶为礼,男方向女方馈赠茶叶称为茶礼,女方接受聘礼称受茶,举行结婚仪式,男女双方为前来贺喜的宾客敬茶,并安向长辈献茶,称为香茗,以示孝敬之意,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客来敬茶已成为当地人际交往中的一项礼俗。
44、早暮愧惧,莫知所为,安敢复望如此!”泳乃令人通媒妁,助佑进羔雁,尽六礼之数,交二姓之欢。
45、古礼的种类与包含范围,六礼:冠、婚、丧、祭、乡、相见,九礼: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

46、古代结婚礼仪中(即“六礼”),除纳徵外,其他五礼,男方都要向女方送上雁作为贽礼,所以称纳采为委禽。主人受了贽礼,等客人离去时,仍然尽数奉还,礼物是象征性的,只是臣下献给国君,卑下者献给尊长者的礼物是不奉还的。
47、故此在“三书六礼”中进行到“下茶”,那么出嫁方已经算得上是“他家之人”了,只是欠迎娶和圆房而以!
48、六礼之纳征,则卖买之遗俗也。
49、而在现代婚礼习俗中,三书六礼的纳征是被保留比较完整和较受重视的传统礼节了。
50、礼须六礼之周,好合二姓之好。
51、六礼包括了议婚到完婚的整个过程。
52、过去万顷沙的婚嫁是比较淳朴的,没有民田区那么多的繁文缛节,诸如三书六礼,簪花结彩,繁琐的回送等等。
53、男婚女嫁要送“三茶六礼”。
54、民俗中女子受聘,其礼曰“下茶”、“吃茶”,整个婚礼更有“三茶六礼”之称。
55、在现代婚俗礼仪中,三书六礼的纳征已是保留得比较完整和受较大重视的传统礼节。
56、婚姻礼仪,即六礼中的第一礼纳采。
57、六礼”中,“纳吉”是颇为关键的一项,“卜若不吉,便止婚”,对“天作之合”、“姻缘天定”十分重视,后代也十分信奉“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千里姻缘一线牵”。
58、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馀下「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
59、迎娶,即古六礼之“亲迎”。
60、八月己丑,三省进纳后六礼仪制。
61、六礼貌之风为每一个人带来文明、温暖和愉快。
62、这段时间里,要履行“六礼”迎亲之俗。
63、通媒六礼俱,百岁为夫妇。
64、同时,还把整个婚姻的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
65、臣闻六礼之内,婿合亲迎,宜告延陀亲来迎妇,纵不敢至京邑,即当使诣灵州。
66、开始形成完整的“六礼”。
67、梁溪居士以居,而居兴国佛宫,自秋徂夏,气候高蒸发思得宽敞幽邃之宇,以为燕处游息之地。此特载汉桓帝懿献梁皇后被选及六礼册立事,而吴?入后燕处审视一段,最为奇艳,但太秽亵耳。
68、结婚后,两人情趣相投,虽然粗茶淡饭,但两人不改所乐,谈书画,游山水,赋诗词,同来同往,琴瑟和谐。而今倍赏和小六礼次郎夫妇琴瑟和谐,每年有4个月住在喜欢的北海道,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从事心爱的事业。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