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佛法:fófǎ 基本解释:(1)[Buddhistdoctrine]∶佛教的教义(2)[PowerofBuddha]∶佛所具有的法力●详细解释:1.佛教教义。《晋书·武帝纪》:“帝初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内。”唐韩愈《送灵师》诗:“佛法入中国,尔来六百年。”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僧自言不知佛法,亦无布施,终岁自食其力。”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见兄所为文,甚以为佳,所未敢苟同者,惟在欲以佛法救中国耳。”2.指佛事。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鬼》:“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即古者九门观儺之遗风,亦所以禳除不祥也。”3.佛所具有的法力。《初刻拍案惊奇》卷七:“果然武妃见説,暗道:‘佛法广大!’”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佛法无边,其信然乎?”★◎佛法fófǎ(1)[Buddhistdoctrine]∶佛教的教义(2)[PowerofBuddha]∶佛所具有的法力★佛家的教义或道理。【造句】佛法精深★佛陀或菩萨的教法。《西游记.第一二回》:「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明.张自烈《正字通.人部》:「世传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法始入中国,非也。」佛家的道理。如:「佛法精深」。
1、拓跋焘毁灭佛法,想要‘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俨然‘具有张中华王道正统之义’。
2、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
3、禅宗认为“言语道断,心思路绝”,真正的佛法是“不可说”的。
4、众生要得道度化,出离生死苦海,必须要同佛法“有缘”,才能“感应道交”。
5、如是佛子自破佛法,天魔外道皆莫能破。
6、大师以华严一即一切的圆融理念诠释念佛法门,认为念佛是大总持法门,含摄菩萨六度万行,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义。
7、佛母洞灵迹为佛法应化世所罕有。
8、大王,你还是皈依佛法吧!
9、中郎果是东坡,佛法乃大进矣。
10、李世民在水陆大会上遇到转世的金蝉子,一个为弘扬佛法化解人间疾苦,一个为保大唐江山永固,唐僧终于走上西天取经之路。
11、其后,又有弘通佛法之弘教大师。
12、观音阁玉佛法相庄严。
13、打关节生死结冤家做人情始终全佛法诗曰:得失微茫莫强忧,况从秘密创权谋。
14、所以修佛法要很小心,不要让天魔外道得便。
15、所以行布施,不一定要人家来向我化缘,我才布施,我看见有甚么困难的人,都应该帮助他们,这叫财施;又看人不懂得佛法,很饥饿似的,我们应
16、尊者心中畏怖,深切忏悔不信佛法的罪过,悉心向善,脱离苦海,证得阿罗汉果。
17、他不辞劳苦及无所求的慈悲付出反映出他伟大的菩萨情操也充份体现出他彻底地落实佛法在有限的生命里展现无限的智慧。
18、其中依止意条载,新受戒者初入佛法,万事无知,动辄违教,故律中制定未满五岁,或已满五夏之愚痴者,应依止有德者,咨承法训。
19、如果我们自称皈依佛,但我们的心却与佛法背道而驰这就是不恰当。
20、从上引诏命得知,墀德松赞正式将王室教育定位为佛教教育,所有王室子弟都必须从佛僧学习佛法。
21、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22、他精通佛法,以高深的佛法挣得吐蕃国的护国法师之位,敕封大轮明王,每隔五年,便在大雪山大轮寺开坛,讲经说法,四方高僧居士云集聆听,执经问难,无不赞叹。
23、山一带传授佛法,后以小孤秀过灵隐,便至此开山建庙,曰“启秀寺”。
24、如子时分别前后二日取用,合婚须培补男女用神等论,发明新理,信而有征,与鄙见实不谋而合,足坚余志。佛法肇自印度,东流传入华土,儒佛交融,相得益彰,辅政弼教之功,化民美俗之绩,具载史乘,信而有征。
25、他过去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但自皈依佛法后,箪食瓢饮,竟也满足。
26、一百七地藏发愿表示哪里最为浑浊,他便去哪里弘法;哪里最为污秽,他便去哪里度化;哪里最为恶业深重,他便去哪里施福,哪里是佛法的沙漠,他便去哪里显化神通。
27、如果学佛者,不能发般若智,不仅不能脱离五阴烦恼,而且,与外道无异,并会使佛法失去般若的智照,断佛法的慧命。
28、慕名前来朝山拜佛,进香求福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真可谓法轮常转,佛法兴隆!
29、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30、然而如圆顿所说:“学佛的人们,若专在佛法圈套中钻来钻去,没有本领突破佛法之樊篱,如何能为释迦第二乎?
31、我第二天就见了圣上,圣上也同意无天传道,我也是在那里传起佛法后,深得我师父燃点赏识,还赐我一颗天香豆蔻。
32、印顺的理性佛教观开辟了佛法理解的新维度,对于现代佛教具有不容忽视的诠释学革新意义。
33、印度教大师swami abhishnandha giri诚意邀请,前往阿拉巴德allhabhad观礼,同时尊贵的司徒仁波切也应邀向印度教大师swami abhishnandha giri的弟子们介绍了佛法前总统克林顿和女儿、岳母一起出现在观礼台上,愉快地关注着他的妻子纽约州参议员希拉里宣誓开始其第二任期,希拉里可能已经开始梦想着2年后再来一次宣誓了。
34、编者按:七世纪时,中国僧人曾在印度学习佛法。
35、优婆塞:译义近事男、清信士,特指皈依三宝(佛法僧)、信奉佛法的在家男信众,俗称居士。
36、清刘大?《书杨节妇事》:“陆氏性澄澹,喜佛法,平居不事容饰。
37、他教导学生说:“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
38、后有慧远在庐山设白莲社,弘扬念佛法门。
39、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意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
40、希望读者但取佛法的阿伽陀药,而抛弃戏笑的树叶。
41、这样一来,在传统的崇拜式佛教里,我们包容了信仰的宗教性与崇敬那一面,却回避了脚踏实地的世界观与批评探索的任务;或者,为现代佛法作辩,我们可以赞扬佛法的经验性、与科学的相似性,但在宗教那一面尴尬地踌躇不前。
42、己修成金刚不坏之身,演说佛法如狮子吼,震撼众生心灵,他身放光明,映蔽日月,众生在其引导下,尽皆走上解脱之路。
43、假设没有获得人身,就不能值遇佛法,如今已经得到了暇满人身,故而所依圆满。
44、阿诸那啊,就是这些同样的无数众生,周而复始地随着“他”的白天的到来而出生,夜晚的降临而消失,下一个白天的到来又自动展现。佛法之路的目的是从苦中解脱,佛陀多次阐明,需要从中解脱的苦,乃是束缚于周而复始、生死轮回之下的苦。
45、他提倡发愿礼拜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和西天东土历代传宗判教,并翻传秘密章句诸祖菩萨等,对佛教采取各宗并重的态度。
46、教弘宣佛法王”,又称“土伯特国王”,以此与和硕特部拉藏汗抗争,三十六年,噶尔丹穷蹙败亡,匿丧等事闻于朝,圣祖严诏责之。
47、之才,所以曾亲自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宣扬佛法。
48、开门节傣语称“奥瓦萨”,意为走出传授佛法时期。
49、十六)八难:1)地狱,2)饿鬼,3)畜生,4)郁单越(北俱卢洲无苦无佛法处),5)长寿天(色界、无色界天),6)盲聋喑哑,7)世智辩聪,8)佛前佛后。
50、定都北方的巴克特拉(4),而阎膏珍不信佛法,故来取佛钵的只能是丘就却。
51、又名恶极,因为依靠佛法,而得到的善利,非但没有饮水思源的报恩,反而忘恩负义的加毁。
52、传他曾在河南嵩山少室面壁九年,得悟真谛,于东土弘扬禅宗佛法。
53、太武帝死后,文成帝修复佛法,下《修复佛法诏》:“夫为帝王者,必祗奉明灵,显彰仁道……朕承洪绪,君临万邦,思述先志,以隆斯道。
54、正果法师一生矢志寻求佛法真理,献身佛教事业,是一位道高德重、戒行精严、学识渊博、爱国爱教的高僧。
55、而这位熏君,在八亲王家学习佛法时,却爱上了八亲王家清秀而擅长琴艺的大女公子。
56、禅宗为达摩所创,他在少林嵩山虚空了千万年的幽邃古洞里,九年面壁,自静自观,使西天佛法大意和中土文化嫁接,从而开创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禅宗。
57、从2003年11月至2005年4月,这四位理事任劳任怨的工作,促成kp的成长,协助仁波切将佛法传扬给更多的人。
58、元曹绍《安雅堂酒令?苏晋长斋》:“苏子虽旷浪,长斋绣佛前。晚年的她只能在佛法中寻求情感的归宿和心灵的解脱,“布衣练裳,长斋绣佛”而终。
59、但就是如此,老和尚也恪守清规,绝不拿佛法做人情,宁可沿门讨饭,不作破坏专门禅宗的罪魁。
60、节日或农闲日子,几个侣伴一同出游或赶会,就常酝酿出一个茶会。了然遗侍者问:“上座游山来?为佛法来?”志闲日:“为佛法来。
61、上刻石佛法像,色如古铜,扣之有声。
62、禅宗的源头即从此开始,悦堂颜强调佛祖在灵山不说,迦叶不闻,但禅宗佛法仍然流传下来,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禅是不可说的,说出来的就不是禅了,每人都有成佛之性,人人都有成佛之心,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那颗佛心,不要通过耳目向外觅求,所以要“各自参取,毋劳耳目。
63、周庄旧名贞丰里,据史载,北宋元?元年宋迪功郎周应熙因信奉佛法,舍宅修建村上最早的古刹全福寺。
64、《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实在是念佛法门的最妙开示:果然能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不假方便。
65、监院仁静,67岁,原籍山东寿光人,能阐法师系山东济宁人,77岁,幼读私塾,16岁投湛山寺出家,礼天台巨擘?虚法师披剃,法师授法名能阐,字云幢,意为能阐佛法,树大法幢。
66、西方第一代比丘尼的佛法开示。
67、582年,苏我马子请求将两尊来自百济的佛像安顿在自己家中,自己皈依佛法,尊崇三尼。
68、若以精进而为庄严,果报圆满,当能降伏天魔外道,以诸佛法而救度之。
69、表示佛法战胜一切邪恶,高举胜利幢,由此引申为战胜四魔(烦恼魔、五燃蕴魔、天子魔、死魔)之功德。
70、公元7 42年,唐朝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应邀东渡日本,以弘扬佛法为己任的鉴真和尚毅然束装就道。
71、佛法讲缘起、业感、因缘果报,世间相莫非如此一般。
72、犯四重禁戒者乃佛法边外之人,故称边罪。
73、钟声传三千界外,佛法扬亿万国中”。
74、公元一世纪,“慈悲普度”的释教佛法东传,中华文化变得更为博大精深。
75、所以,对于李叔同的出家,正如丰子恺在《我的老师李叔同》一文中所说“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