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嗔恚:chēnhu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恼怒。明张三光《蒋石原先生传》:“先生佯为嗔恚也者,孺人便寂然停羹纳笔墨故处而已。”
1、五盖──贪欲、嗔恚、?沉睡眠、掉举恶作、疑。
2、[修四梵住的目的]获得毗钵舍那之乐及有的成就(善趣)为此等四梵住的共同目的;破除嗔恚等为(四梵住的)不共(各别)的目的。
3、舍一切嗔恚我慢谄曲调戏。
4、出自五戒十善第九善: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
5、二恚结谓诸众生为嗔恚故。
6、嗔恚盖(pratigha-a^varan!a)?谓众生或于违情境上,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嗔恚盖。
7、凡造五逆罪(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及十重罪(杀生、偷盗、淫邪、妄言、恶口、绮旖、两舌、贪欲、嗔恚、邪见等),死后必坠于阿鼻地狱,以“五事业感”(趣果无间、受苦无间、时无间、命无间、身形无间)。
8、据月灯三昧经卷七所举,修菩萨行者为利益众生,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得下列十种利益,即:(一)火不能烧,指修行者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而无所恼,故嗔恚之火不能烧之。
9、纯音无尘根境圆融,谓菩萨音性纯净,离诸妄尘,根境相入,圆融无碍,能使怀忿恨之人不生嗔恚,是为无畏。
10、不得妄嗔恚骂詈恶口。
11、若遇嗔恚者说丑陋癃残报。
12、嗔恚所获果味辛辣容貌丑恶。
13、卿曹便嗔恚愁忧者为有衰。
14、是故当以无恐怖(于嗔恚)而行慈。
15、设起嗔恚悭贪及余诸恶。
16、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17、若遇嗔恚者,说丑陋癃残报。
18、王嗔恚,悉数切断彼等手足埋于深坑中。
19、即起嗔恚忿恨。
20、菩萨世世见人有嗔恚意向菩萨。
21、中,在尚药典御、尚药丞之下,还设有侍御师、尚药监各四人。此是示喻故,谓如像王虽有嗔恚强力,能随养育者及调御师也。
22、谓众生或于违情境上,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而生忿怒,以此嗔恚能覆心识,令禅定善法不能发生,故名嗔恚盖。
23、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嗔恚、邪见。
24、郡守子知之,嘱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25、嗔觉,嗔恚之念。
26、无嗔恚心,心常乐慈行。
27、又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视烦恼为魔军,谓魔波旬有欲贪、不欢喜、饥渴寒热、爱着、睡眠、惊怖恐畏、狐疑惑、嗔恚忿怒、竞利争名、愚痴无知、自誉矜高、恒常毁他人等十二种魔军。
28、治诸乱心,立慈悲观对治嗔恚,修行渐进。
29、其中,十恶业道(das/a^kus/alakarma-ma^rga),即(1)断生命(pra^n!a^tipa^ta),(2)不与取(adatta^da^na),(3)欲邪行(ka^ma-mithya^ca^ra),(4)虚诳语(mr!s!a^va^da),(5)离间语(pa^rus!ya),(6)粗恶语(pais/unya),(7)杂秽语(sam!bhinna-prala^pa),(8)贪欲(abhidhya),(9)嗔恚(vya^pa^da),(10)邪见(mithya^-dr!s!t!I)。
30、痴是不明事理,迷惘愚昧;嗔是嗔恚忿恨,嫉妒不平;贪是对名利财色等一切的贪欲。
31、二嗔恚谓于不可意之境。
32、惟据此载述,而以为相距犹远者,是为道德的立场,即贪欲嗔恚之念,弥益炽盛是耳。
33、但得一个生忿子拽布披麻扶灵柩,索强似那孝顺女罗裙包土筑坟台。[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
34、此外,旦起忌嗔恚、恼怒,此大伤人神。
35、请法不懈为法灭身,不生恼害及嗔恚心。
36、若五逆初业,是嗔恚中重。
37、九嗔恚果报谓嗔恚之罪。
38、二嗔恚使嗔即忿怒。
39、即去除妄念杂虑、远离嗔恚怨憎之念,专致于慈悲心,观一切众生普遍受乐的三昧。
40、以此光明,减灭众生之嗔恚。
41、三嗔恚心谓众生由嗔恨忿恚蔽覆于心。
42、谓永断三界贪欲嗔恚愚痴之惑而得此果。劫功德贼,无过嗔恚。
43、不生悭贪心嗔恚心愚痴心。
44、人以去贪淫嗔恚愚痴。
45、于诸贪淫嗔恚愚痴等分四种众生。
46、不受颦蹙面人及嗔恚面人所施饮食。
47、后嗔恚忿心不喜。
48、令人悉能远离贪欲嗔恚愚痴生死之苦。
49、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鸠摩罗什
50、嗔恚忿心不喜。
51、相向生嗔恚离本座。
52、彼则见除所有贪淫嗔恚愚痴。
53、41人在生病的时候最忌讳是嗔恚心起。
54、父见长生恐其嗔恚为父报怨。
55、恒生慈念不惟不行嗔恚,更能行其慈忍。年间)大洪山佛教的开山祖师慈忍禅师所栽。
56、二多嗔众生慈悲观谓多嗔恚之人。
57、道家更有卧生旨,第一令人少嗔恚。
58、自爱仁恕终不于他而生嗔恚。
59、七猛利嗔恚谓诸有情。
60、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61、桓性护前,耻为人下,每临敌交战,节度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
62、常起贪爱及嗔恚心。
63、谓嗔恚忧愁疑淫欲?慢诸邪见等。
64、嗔,又名嗔恚、嗔怒、恚、怒。
65、它以贪欲和嗔恚的形式出现。
66、能庄严福慧,凡愚无智生嗔恚;自从认得不二门,方知身在莲池会。
67、修习八正道能对治贪欲结及嗔恚结。
68、二嗔恚身缚谓欲界众生。)四现嗔恚相谓醉酒之人。
69、彼土众生贪欲甚多嗔恚甚多愚痴甚多。
70、{2}离嗔?以慈悲为本,忍受恶骂,如饮甘露,不生嗔恚。
71、谓贪欲嗔恚愚痴等惑。
72、及能离贪欲嗔恚愚痴而修行者。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