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南戏:nánx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即南曲戏文。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和北方的杂剧、院本相对称。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元代虽不如杂剧盛行,但在南方民间仍广泛流传。明成化、弘治以后,南戏进一步发展演变为传奇。对明、清两代的戏曲影响颇大。明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明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号曰‘永嘉杂剧’”。★一种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戏曲。起源于浙江温州,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音乐主要是南曲。元代末期出现一些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如琵琶记,及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等。【造句】南戏是从宋词、宋杂剧和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形成。★一种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戏曲。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直接影响明代传奇。因起源于浙江温州,故也称为「永嘉杂剧」、「温州杂剧」。当地称为「戏文」。所用的音乐主要是南曲。南戏的早期作品传世很少,直到元代末期,始有一些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出现,如《琵琶记》,及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等流传至今。
1、以故泉南戏班奉雷海青为戏神,尊称“相公爷”,称其庙为“田都元帅府”。
2、塘下还是南戏和温州鼓词的重要发源地。
3、莆仙戏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
4、这四部南戏,以《拜月亭》思想、艺术成就最高。
5、南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不断出现的语言研究成果表明其中亦存在失校、误校、误注、释义不确等问题。
6、潮剧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有一唱众和的形式,表演细腻,服装用潮绣,有地方特色。
7、的4个剧本:《三元记》、《黄金印》、《涌泉记》和《剔目记》,这是难得看见的清道光、咸丰年间的重写本,对于研究明代南戏青阳腔在清代流传于北方的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
8、徐渭《南词叙录》是第一部论南戏的专著。
9、以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南戏《董秀才遇仙记》早佚,仅存六支残曲收入《九宫正始》卷九。
10、南戏兼采各方长处,于是有「南北合套」的作法,那就是在唱的时候,南、北曲混合在一起,「永乐大典」的三出南戏中,除「张协状元」一剧,全部为南曲外,其余两剧,都有「南北合套」的情形。
11、琼剧又名海南戏,是海南省的地方剧种。
12、其中扮演男、女主人公的,称为生、旦,还有源于“参军”、“苍鹘”的净、末(亦即副净、副末),他们与民间歌舞戏中的丑一起,合成一组滑稽角色,这就是南戏的5个主要角色。
13、据明代祝允明的(猬谈)记载:“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当时称之为“温州杂剧”。
14、立时三刻,鲜龙活跳,又顺仔水势,朝东南戏游下来,对牢法师三叩头,那小白龙游过之处,就成现在格蛤蟆坑。
15、花象太先生于1991年主持修纂的《弋阳县志》,根据民间传说猜测南戏进入弋阳,与南宋弋阳人陈康伯和南宋弋阳人周执羔等人有关,值得重视。与以往索尼Cyber-shot新品发布活动不同,Cyber-shot DSC-T2的设计师日比启太先生在本次新品发布会上首次诠释了Cyber-shot DSC-T2的产品特色、设计理念以及设计过程。
16、《南词新谱》均认为系南戏《拜月亭》作者。清中叶至民国期间,南词在南平得到了发展。
17、南戏《白兔记》中:叫老郎军士,这里是那里所在?
18、松阳高腔是继承南戏的传统、吸收并融化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并揉合了道教音乐而逐渐衍变为戏曲音乐的。
19、第三,对南戏《拜月亭》的作者与版本作了考述,指出了各版本之间的差异。
20、南戏的唱腔均属村坊小调、里巷歌谣,曲调均是散板,具有山歌风味、法事色彩。
21、南戏的科介,还吸取了民间舞蹈动作,使戏剧性的舞台动作舞蹈化了。
22、南戏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块瑰宝。
23、《大典》收录“戏文”有33种、“杂剧”90种,较古的宋元南戏除《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琵琶记》诸本外,明初尚存《破窑》、《跃鲤》、《金印》、《牧羊》等记,而《小孙屠》一本以北曲诸牌与南曲“风入松”合套,开南北合套风气之先。
24、2009年1月,其弟子彭嘉志在广东电视台岭南戏曲频道录制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电视版粤语长篇讲古节目??150集《伦文叙》,并顺利全部播出。
25、叶:我认为,南戏是个历史名词,即宋元时的“永嘉杂剧”,也称为“温州杂剧”,是相对于北方杂剧的南方杂剧。
26、特指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演出开场时介绍剧情概要的副末。《琵琶记?副末开场》:“待小子略道几句家门,便见戏文大意。
27、在温州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除《白兔记》外,还有5台新编南戏展演。
28、生有四个方面的戏:相当于南戏的“副末开场”。
29、及至宋杂剧、南戏对傩文化的影响。
30、本演出乃重现宋元南戏遗响梨园戏之小梨园,以传统南乐典雅古朴的唱腔与七子戏柔美细腻的科步为该团演出之特色。
31、戏台不比京剧和南戏那般精巧雅致,往往临时搭建于空旷的乡野,高耸入云。
32、nán xīxiāngㄣㄢ?ㄒㄧㄒㄧㄤ南西厢(南西厢)以南曲演唱《西厢记》故事的南戏或传奇剧本的通称。明崔时佩《南西厢记?乘夜逾垣》:“我看那小姐与张生两下里合情,巴不得到晚,看他怎么下落。
33、他把自己的戏叫作“传奇”,并试图吸取南戏的精神:在形式、时空背景、人物设置、情节构造、意境以及语言等方面继承南戏。
34、题目正名是元明杂剧和南戏的剧情提要。
35、南韵馆又叫岭南戏馆,是一座独具岭南风韵的建筑。
36、《调风月》全名《诈妮子调风月》,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世界文库》本。《永乐大典》和《南词叙录》着录有无名氏南戏《诈妮子莺燕争春》,《太和正音谱》另作简称《调风月》。
37、顾颂恩1998年根据古典南戏《刘知远白兔记》改编。
38、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主要写艺术评论兼摄影,《一幅清新明丽的田园画》、《抓典型出精品》、《新颖别致赏心悦目》、《当代愚公精神的赞歌》、《对河南现代戏创作的思考》、《赴台演出剪彩》等数百篇文章和摄影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河南日报》、《河南戏剧》、《郑州晚报》等报刊发表。
39、同时期的南方温州杂剧虽名为杂剧,但实为南戏。
40、至于「里巷歌谣」,则在南戏的净角、丑角的口中,几乎到处可见。
41、梨园戏分为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保存有《朱文》、《刘文龙》、《蔡伯嘴》、《王魁》等南戏剧目25种,脚本中类似于《张协状元》中的“瓜”、“三合”、“净扮婆”等舞台提示,梨园戏至今仍存在于舞台表演上,保留了原生态舞台艺术。
42、贯云石的乐府、散套和高彻云汉的歌唱,在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海盐腔”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发端作
43、浦江乱弹最初的行当配制,大致与宋杂剧和南戏相似,也具有五种相对稳定的角色类型,即末泥??男主角,后发展成为“正末”、“生”;引戏??戏头,多数兼扮女角,称“装旦”;副净??本自参军;副末??本自“苍鹘”;装孤?扮官的角色。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代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参军戏,唐宋时流行的一种表演形式,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的对话和动作,以引人发笑,有时
44、2007年9月起在广东电视台岭南戏曲频道《颜志图讲古节目》担任主讲。
45、浦江乱弹最初的行当配制,大致与宋杂剧和南戏相似,也具有五种相对稳定的角色类型,即末泥??男主角,后发展成为“正末”、“生”;引戏??戏头,多数兼扮女角,称“装旦”;副净??本自参军;副末??本自“苍鹘”;装孤?扮官的角色。
46、道教与闽南戏曲
47、主要有藏剧、白剧、壮剧、侗剧、傣剧、苗剧、彝剧、布依戏、毛南戏等。少数民族戏剧的奇葩白剧、壮剧、傣剧、彝剧,拥有一大批有影响的剧目。
48、与《荆钗记》、《杀狗记》、《拜月亭记》并称”四大南戏“。
49、对“南戏”在产生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名称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考证。
50、元末明初,南戏吸收了杂剧等艺术形式与曲牌,加以融洽,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态,并在成套曲牌连接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律,从而确立的一种曲牌体的戏曲体制。
51、论诸宫调与南戏的关系
52、饿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系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53、明初是南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54、赵万里之外,谭正璧也较早关注过《大典》中的戏文,着有《永乐大典所收宋元戏文三十三种考》(话本与古剧),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一书,引起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潮,胡竹安、郝朴宁、赵日和等在对南戏体制的研究、三种戏文校补、沈等方面也做出了成绩。
55、曲子的广泛流传,使为曲子填写的词成了宋代重要的文学体裁;其次是属于“散乐”范畴的一些歌舞戏,如“代面”、“拨头”、“踏摇娘”、“窟垒子”和一些带有歌唱的“参军戏”等,这些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歌舞,为宋代杂剧与南戏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再其次便是唐代颇为流行的说唱变文。
56、在较晚的元杂剧和南戏中,都不乏运
57、中国戏剧从宋元南戏、元杂剧到明清传奇,经历诸多变化。
58、京戏集后世南北诸多大戏流派之所长,集大成,区区戏曲雏形的南戏难以望其项背。
59、标志着中国戏曲正式形成的南戏,最早的剧目??王魁负桂英??等或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或假托前人故事而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60、剧中曲调出现了一支南曲间插一支北曲的“南北合套”的体制,说明南戏已注意吸收杂剧的乐曲来丰富自己。
61、的“大面”戏遗迹,而大部分的科介与南戏最早的永嘉杂剧有血缘关系。
62、徐渭《南词叙录》论及南戏曲牌连接时说。
63、等一些比较古老的声腔和剧种中,都存留有南戏音乐的遗响。
64、南戏有《白兔记》。
65、史载南戏产生于宋宣和(公元1119-1125)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宋光宗朝流传到临安(杭州),盛行于浙闽一带。
66、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名称。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