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桓圭:huán guī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古代帝王与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于朝聘时各执玉圭以为信符,圭有六种,表不同的爵秩等级,“桓圭”为公爵所执。《周礼·春官·大宗伯》:“公执桓圭。” 郑玄 注:“桓圭,盖亦以桓为瑑饰,圭长九寸。”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余在 扬州 汪鲁佩 家,见桓圭,长七寸,葵首垂繰,质粹沁红,真三代物也。”参见“ 六瑞 ”。
1、桓圭的器形仿佛宫室结构,上锋四棱,上尖下直,喻示为栋梁之才,可匡辅玉室,住天子而治天下。
3、《周礼》一书中曾作了详细的记载,哪“六瑞”的使用规定为:天子用尺寸最大的镇圭,公用桓圭,侯用信圭,伯用躬圭,子和男用谷璧和蒲璧。不同的玉器,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等级,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合称六瑞,“天子执圭,发号施令”。
4、宋欧阳修《昼锦堂记》:“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
5、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
6、不同的玉器,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等级,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合称六瑞,“天子执圭,发号施令”。
7、周礼*春官》载: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8、生殖器崇拜很快泛滥,《周礼》上说,"镇圭"一尺二寸长,"天子守之";"桓圭"九寸长,"公守之";"信圭"七寸长,"侯守之";"躬圭"五寸长,"伯守之",此之谓也。
9、《周礼》“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
10、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
11、哲宗元枯元年仿西魏、隋、唐玉笏之制,方而不折,上下皆博三寸,长尺二寸,其厚以镇圭为约”。补注:“《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
12、补注:“《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
13、制定了五刑,推行五常,重定五信(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统一五度(分、寸、尺、文、引),统一五量(仑、合、升、斗、斛),统一五权(铢、两、斤、钧、石),统一音律为十二律,制定君臣礼制,还规定五年一巡狩,三年一考察,以三次考察结果决定官员升迁去留等。
14、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15、郑玄注:“瑞玉,谓公桓圭、侯信圭、伯躬圭、子谷璧、男蒲璧。
16、出土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17、再说蒲纹的观点,有史书说战国就有,《周礼》有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
18、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周礼》一书中曾作了详细的记载,哪“六瑞”的使
19、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20、《周礼》一书中曾作了详细的记载,哪“六瑞”的使用规定为:天子用尺寸最大的镇圭,公用桓圭,侯用信圭,伯用躬圭,子和男用谷璧和蒲璧。
21、王执镇圭,尺二寸;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七寸;伯执躬圭,六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