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痧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404
更新于

发痧:fā shā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患中暑或霍乱急性病。 茅盾 《子夜》一:“冰袋!冰袋!老太爷发痧了!” 老舍骆驼祥子》十八:“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在地上,永不起来。” 鲁迅 《呐喊·鸭的喜剧》:“因为小鸡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

1、③治发痧气痛:木姜子、青藤香、蜘蛛香各一钱。

2、夏秋之际,风、湿、热三气盛,人若劳逸失度,则外邪侵袭肌肤,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常发痧证。

3、治风热感冒,中暑发痧,泄泻,痢疾,白浊,白带,咳嗽,吐血,便血,尿血,牙疳,痈肿。

4、卷中:“脱阳痧,小腹急痛,肾缩面黑,气喘出冷汗,名为脱阳,有似发痧。

5、发生晕罐现象时,不必惊慌,大多是紧张或者体内风寒、风湿较重引起的,有些患者发痧引起的。

6、⑤治夏季发痧,呕吐腹痛:南蛇藤根五钱,青木香三钱。腰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中暑发痧、催乳、疖肿及跌打损伤。

image.png

7、发痧多发生在夏秋之间。

8、临床应用:主治受暑感风,冒寒夹湿,气闭发痧,肚腹胀痛,呕吐泄泻,山岚瘴气;又主痰迷气逆,头风心痛,中邪中恶,厥气迷闷,羊癫诸风及妇人产后惊风,小儿急、慢惊风等症。

9、她找来张万寿,张万寿一面说是发痧子,一面又掐又捶,并哭诉:即使跟田大虎吵嘴,也不能走绝路

10、(江西《中草药学》)(5)治夏季发痧,呕吐腹痛:南蛇藤根五钱,青木香三钱。

11、治咳嗽哮喘,中暑发痧,胃庙,疝气,妇女白带。

12、③《贵阳民间药草》:治气胀,发痧,腹痛,止水泻。

13、肺主皮毛,胃主肌肉,肺胃之邪毒循经外泄肌表,则肌肤透发痧疹,色红如丹。

14、(《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⑥治胃痛,腹痛,发痧,呕吐:地雷一钱,磨酒内服。

15、中暑指数中暑,俗称发痧。

16、侗乡人外出串村走寨喝不上油茶,身子感到发痧一样不舒服,赶紧回家打油茶。

17、轻症诊治:轻症发痧,常见头晕,头闷胀痛,两目发花,周身不适,胸中郁闷,或四肢发凉,脉迟或沉缓等。

18、③江西《中草药学》:治夏季发痧,呕吐腹痛,多发性脓肿,附骨疽。

19、③江西《中草药学》:治夏季发痧,呕吐腹痛,多发性脓肿,附骨疽。

image.png

20、发痧的人全身无力,往往会被认为是虚了,进补,就出很大问题了。

21、此茶有预防发痧、热感、头痛,有排毒养颜,去痘、凝神降火等功效。

22、治中寒发痧,胃痛,腹痛。

23、后来痧字在疾病名称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既便普通病症兼发痧点的亦称为痧病。

24、治诸风麻痹,痰湿流注,脚膝瘙痒,胃痛及发痧气痛。

25、主治咳嗽胸痛、暑热口渴、小儿疳积、久痢、疟疾、中暑发痧、伤暑小便不利、小便尿血、急性胃肠炎夜盲症。

26、重症诊治:重症发痧,发病即见腹中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头大汗出,烦躁闷乱,甚至面白肢冷,脉沉伏等。

27、发痧一症,自明清以来,各路医家多有论及,民间流传辨痧、治痧也很普遍

28、痧病,俗称发痧。

29、江西《中草药学》:治夏季发痧,呕吐腹痛,多发性脓肿,附骨疽。

30、治气痛,发痧,霍乱等症。

31、这个时节的天气,太阳正是毒辣的时候,人要是站在外面,保准不出半天的时间,就晒得你皮开肉绽的,就会发痧生病。

32、这内因与外因撞到一起,人就发痧了。

33、【主治】卒中寒湿,内挟秽浊,眩冒欲绝,腹中绞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俗名发痧,又名干霍乱。

34、可用于风寒痹痛、肌肉劳损、感冒发痧、容颜早衰、腹冷肠痛、卵巢保养、强肾健龙等。

35、(《江西草药》)②治中暑发痧:干牡荆果实五钱。

36、所主:甲、小儿出疹发痧,身虽热,而指尖冷

37、②治中暑发痧:干牡荆果实五钱。

38、③治发痧肚痛:小青藤香研末,用酒或开水送服。

39、它阻碍气血的运行、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交换、引发组织器官的病变,故中医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

40、治发痧肚痛,吐泻红痢

41、发痧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42、【主治】发痧。

标签: 发痧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学生造句

本文标题: 发痧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38022.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