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帘官:liánguā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时的考官,分内帘官与外帘官。在外提调、监试等谓之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谓之内帘官。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咸丰八年,关节案发,首辅弃市,少宰戍边,内外帘官及京兆闈新中举子,军流降革至数十人之多,可谓科场大狱矣。”《儒林外史》第六回:“今科几位帘官,都是少年进士,专取有才气的文章。”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科举时代乡会试贡院内的官员。分内、外帘,在外监试的官员称为「外帘」,在内阅卷的称为「内帘」。因皆不得出堂帘之外,故统称为「帘官」。
1、龙门直进为至公堂,是监临和外帘官的办公处所。
2、,由主考、监临、学政内外帘官和新科举人参加。
3、此宴设于乡试放榜次日,宴有地方官吏主持,宴请之人除新科举子外,还有内外帘官(考场工作人员)等。
4、当他撰写《西游记》,要为沙和尚编造一个天宫官职时,很可能联想到科场的帘官。
5、外帘门外还有一座“飞虹石桥”,是内外帘官工作的分界线,乡试时双方不可穿越此桥。
6、帘内的考官称为内帘官;帘外的考官,包括监临、外提调、外监试、外收掌、弥封、受卷、誊卷、对读等官员,称为外帘官。
7、其意思是说,如果某人的乡试经过外帘官员的誉录,对读、初选、分卷、弥封之后送过飞虹桥,交到了阅卷官员的手里,这是,他就已经有了百分之五十被录取为举人的希望。
8、为防止外帘官员(监考官员)与内帘官员(阅卷官员)相互勾结舞弊,贡院立有严格规定,考试期间任何人员不得逾越“飞虹桥”半步。
9、外帘官办事地点前还设有木栏回廊,闲杂人等不能进入。
10、乾隆九年后仍命照前回避,不许应试,并推及于外帘官。
11、致公堂”的后方是“戒慎堂”,堂后檐墙有“外帘门”,外帘官到此必须止步。旧时科举乡试、会试,在贡院内阅卷的官员叫内帘;在考场提调监试的官员叫外帘。
12、至于那收上来的墨卷,也如乡试一般,由收卷官签名用印,然后由外帘的弥封官把姓名封了,送往誊录所由誊录人员用朱笔誊成朱卷,再经专人对读,确定无误后,才将朱卷弥封,把两卷送到收掌所,核对朱墨卷的红号无误,又将两卷分开,墨卷在外帘官处存好,朱卷送到内帘飞虹桥上。
13、明、清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时有内帘官、外帘官之别,统称帘官。
14、至公堂东为观成堂,此为外帘官办公处所。
15、走过明远楼便是主考官监临考场、外帘官办公相的地方??“致公堂”。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