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幞头:fú tóu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唤 桂心 ,并呼 芍药 ,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①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
1、要识真龙真辅相,只看高低幞头样。
2、王圻《三才图会》又有“展脚幞头”、“交脚幞头”等。
4、若按杂剧段数分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艳段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与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正杂剧,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与托鸟笼或叉手者为杂扮。
5、三既然是三品带刀侍卫,而且奉旨钦差,就算不穿戴二梁冠冕,素银飘带,练鹊紫绶,森黑幞头的官袍,起码也应该穿着红织金彪常服。
6、次列箫、笙、埙、、篥、龙笛之类,两旁对列,杖鼓皆长脚幞头、紫绣抹额,皆系紫宽袍、黄窄袖、结带、黄义。
7、唐宋职官公服,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
8、乃去皮冠,梳发角加后以入幞头巾子中,篦约发,乃出。
9、其余40个人物,大部是男像,多数髡发,少数戴圆帽,极少数戴直脚幞头,均穿圆领窄袖衫,有紫、绿、青等色,腰围革带,均拱手或叉手侍立。
10、幞头前低后高,显然分成两部。
11、幞头”为宋人通用头巾。
12、胡人头戴幞头,浓眉大眼,高鼻阔口,满脸胡须。
13、上图这四个砖雕的人物,就是宋杂剧的四个固定角色,第一个头戴簪花幞头、甩手仰观者,就是为长的“末泥”;第二个持笏者就是“装孤”;第三个短衫抚胸者为“副末”;第四个持竹竿者,大概就是“引戏”了。
14、的永昌陵时碰上了奇怪的事情:在他撬开棺木后,发现赵匡胤居然尸身未腐,他想取下赵匡胤尸体上束着的玉腰带,但是尸体太沉,没法硬取,他便想出了一个法子,绳子一头束在尸体肩下,一头套在自己的身上,面对着将尸体拉起来,乘势就把玉腰带解下来。驾还内,其亲从官皆顶球头大帽,红缬锦团搭,戏狮子衫,镀金大玉腰带,各执骨朵;文武官皆顶双卷脚幞头,红上大搭,天鹅结带宽衫;辇官顶双曲脚幞头,红缬团花衫,镀金束带;殿前班直顶两脚屈曲幞头,着绯结带,望仙花衫,跨弓剑乘马,一扎鞍辔,执缨绋前导。
15、这五个角色分别雕刻在三块砖上,第一块雕一人,戴簪花幞头,穿圆领长袍束带,侧身面向左方,双手展示一幅画卷,从其脑后露发髻,小脚女莲钩可以推断为女子所扮演的角色;第二块砖雕二人,右方一人头戴展角幞头,身穿宽袖长袍,左手持笏,右手置笏上;左方一人戴东坡巾,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右手持一印匣,左手指对方,似在对话;第三块亦雕二人,右方一人,戴软巾诨裹,身着短衫,敞胸露腹,左手置于腹部,右手二指入口,似打口哨;左方一人,头戴展角软巾,身着短衫,坦胸露腹,乳脐毕现,左手托一鸟笼,内有小鸟,他伸手逗鸟,面向对方,两人皆做丁字舞步,神态动作都似在对话。
16、幞头亦名折上巾,起自后周。
17、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挺立,如幞头巾之欹倾斜。
18、其一,头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袍,腰系带,手拿一幅立轴画,上身微俯,似在讲述剧情,当为末泥色;其二,头戴展角幞头,身穿圆领大袖袍,左手执笏,右手握笏,正在倾听他人说话,当为装孤色;其三,头戴东坡巾,穿圆领长袍,前襟掖起,露出双膝,右手捧一物,左手指着戴展角幞头的人,作对话状,当是引戏色;其四,头载软巾,着长衫,敞胸露腹,腰系带,裹腿穿袜,左手托一鸟笼,当为副末色;其五,头戴软巾诨裹,着长衫,腰扎带,脚穿袜,口中含着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正在吹哨,当为副净色。
19、记载,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的前几天,市井街坊里开始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缎带、五彩衣服等,这些都是扎好架子糊上纸制成的。
20、梁雄打量来人,二十七八年纪,身高一米七上下,面皮白净,锦袍革带,直角幞头黑油靴,一身官吏打扮,颇有几分威仪。
21、出土的这些雕砖中有的人物手拿竹竿,大约为末泥色(一说引戏色);有的雕砖人物头戴硬壳展角幞头,褒衣博带,执笏,应是装孤;有的雕砖人物根据其穿着特征为副净;还有的雕砖人物手指插于嘴中吹口哨,为副末。
22、初唐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型,即为“平头小样”巾子。
23、④幞头:作为宋人首服,应
24、和其他有关记载,当时的昆山腔在行当体制的构成上,除杂扮一类外,已有老生、正生(小生)、老外、末、正旦、小旦(闺门旦)、贴旦、老旦、大面(净)、二面(副或付)三面(丑)十一行;小生中又有巾生和纱帽小生等分支;贴旦中包括武小旦;大面中也有红面、黑面和白面之分。以偃师和温县杂剧雕砖为例,若按杂剧段数分,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艳段,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与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正杂剧,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与托鸟笼或叉手者为杂扮;若以角色说,中央戴簪花幞头执立轴画或执扇者为引戏,戴东坡巾托包袱或执骨朵者为末泥,戴展脚幞头执笏者为装孤,浑裹簪花吹口哨者为副净,浑裹簪花托鸟笼或叉手者为副末。
26、所用幞头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
27、宋彭乘《续墨客挥犀?被黜者受三班借职》:“石曼卿登科,有人讼科场,覆考落数人,曼卿是其数……符至追所赐诰牒靴服,数人皆啜泣而起,曼卿独解靴袍还入,露体戴幞头,语笑终席而去。
28、⑩三加幞头,公服革带,纳靴执笏。另七人均戴幞头,穿长袍。
29、此外,在萧照《中兴帧应图》中差役头上戴一种近似介帻与宋式巾子的幞头,名为曲翅幞头。
30、是大臣戴幞头著靴的创始人。
31、中附有图饰的幞头(图上)。
32、沿至后周,武帝裁为四脚,名曰幞头。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靴。
33、约锦袄,余皆卷脚幞头,亦红锦衫。
35、形如幞头,岩险可恃,县治倚其麓。
36、幞头(fútóu),亦名折上巾。
37、铺设房卧,并紫衫卷脚幞头。
38、一般服饰,如幞头巾子,头脚都用硬脚,形式也出现不少变化,如团扇形、蕉叶形、平展伸直形、翘上形、反折形等,并用珠络为饰或金线棱盘。
39、公服由展脚硬幞头和盘领宽袖长袍组成。
40、如正中一人,头戴黑色展翅幞头,身穿宽袖圆领红袍,腰间系带,足登皂靴,双手捧笏斜贴于左胸,身体微向前倾,目光右视,神态自若,是一个饰演官吏的“装孤”脚色。
41、其右侧侍从头戴幞头,面相方颐,年龄较大,身着圆领衫,双手握一长把器物。
42、【出处】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一折:“你便骂我一千场,便拷我三十顿,我则索狼吃幞头,心儿自忍。
43、沿至后周,武帝裁为四脚,名曰幞头。
44、赞者为冠者取下帽,宾加幞头。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