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咏史诗:yǒngshǐshī 基本解释:诗体名。以史事为题材的诗。以东汉班固咏缇萦救父的一首诗(或题为《咏史》)为最早。其后王粲、左思、鲍照等均有以《咏史》为题的诗作。唐代胡曾的诗集,即以《咏史诗》为名。●详细解释:诗体名。以史事为题材的诗。以东汉班固咏缇萦救父的一首诗(或题为《咏史》)为最早。其后王粲、左思、鲍照等均有以《咏史》为题的诗作。唐代胡曾的诗集,即以《咏史诗》为名。
1、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
2、《咏史诗》:“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3、艺术方面,自由开放的“性灵”说理论体系,指导了他的诗歌创作,咏史诗与咏怀诗是他创作的主体
4、作为史学家的司马光,咏史之作与那些以文学才能著称的诗人所作咏史诗判然有别。
5、咏史诗?章华台:茫茫衰草没章华,因笑灵王昔好奢。
6、唐代诗人李华的诗歌创作包括杂诗、咏史诗和抒情诗三类。
7、而咏怀诗与咏史诗虽有交叉,却异大于同,是两种不同的诗歌类型。
8、左思的《咏史诗》8首,借古人古事寄托自己的怀抱,对堵塞贤路的士族门阀社会表示愤慨,在当时诗坛上,表现了独具的“风力”。
9、摘要中晚唐盛极一时的咏史诗发展到晚唐后期,逐渐形成一些固定的套路。
10、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
12、前者就正、反两面作对比,意同“何以不(这样)却(那样)”,后者同“不能(这样)能(那样)”;两乃字均不必取义而成语助,今之注者咸不解此而强作解事,或弃后一乃字(如赏析)或擅改前三字为“不敢”而以“只”解后一乃字(如选译)奴辈二字,几无人不指高力土;如《咏史诗》,乃径斥之为“愚黯”致“流放巫州后不敢再提国家大事。
14、明魏禧《咏史诗和李咸斋》之一:“曹瞒营四方,郭李非所匹。
15、【出处】唐?孙元晏《咏史诗?宋?袁粲》:“负才尚气满朝知,高卧闲吟见客稀。
18、咏史诗当以独到、警策为第一。
19、《晋书?文苑传?袁宏》:“宏有逸才,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尚(谢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之谭论,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
21、摘要本文主要对南朝咏史诗进行了较深入探讨,分析归纳了南朝咏史诗所呈现出来的新特征:怀古诗的形成与成熟, “赋得”题咏史诗的出现与创作,咏史乐府创作题材的女性化与趋同化。
22、还有《览北史》三卷,亦为咏史诗。
23、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比较在吟咏自作的《咏史》诗。
24、古代有些咏史诗,喜用借题发挥的手法,多半在借古讽今。
25、咏史诗?铜雀台:魏武龙舆逐逝波,高台空按望陵歌。
26、所以圣人不谴责他为什么不殉死而称赞他的功劳。王仲宣《咏史诗》:“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
28、《咏史诗》:“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29、所以在鉴赏怀古咏史诗时,既要注意了解相关的历史,又不必过分拘泥于史实,更重要的是要体味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
30、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作为国粹的书法与诗词不达意重新受到重视。本书是作者从历年的咏史诗中择出九十六首用长锋的羊毫抄出。
32、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
33、咏史诗?东海:东巡玉辇委泉台,徐福楼船尚未回。
35、咏史诗?田横墓:古墓崔巍约路岐,歌传薤露到今时。
36、论古代咏史诗的基本形态
37、论唐代咏史诗的忧患意识
38、汉?王粲《咏史诗》雄:杰出的人。
39、摘要咏史诗与怀古诗都是涉“古”题材的诗歌,但诗论家历来都不大注意去仔细区别它们。
40、罗袂微凉白露滋,松阴得月小船移。江天寥落租佣睡,谁唱袁宏咏史诗。阎尔梅
42、咏史诗?五湖:东上高山望五湖,雪涛烟浪起天隅。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