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134
更新于

举一反三:jǔyīfǎnsān 基本解释:[drawinferencesaboutothercasesfromoneinstance]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详细解释:《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復也。”后以“举一反三”谓触类旁通。《北堂书钞》卷九八引《蔡邕别传》:“邕与李则游学鄙土,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我是凴着一卷《诗韵》学説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举一反三jǔyī-fǎnsān[drawinferencesaboutothercasesfromoneinstance]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6造句释义反,推论。拿已知的事理推知相类的其他事理。形容善于思考,触类旁通。出处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翻译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就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近义词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融会贯通反义词一窍不通食古不化抱残守缺造句一个聪明的学生,应当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列举一事一理,而能推知其他同类事情或道理。语本《论语.述而》。【造句】数学公式不能光靠死背,也要理解原理,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目录★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指列举一例而能晓喻其他各事。宋.朱熹〈答胡伯逢书〉:「则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所以重得罪于圣人矣。」★0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一.子部.法家类.疑狱集》:「虽人情万变,事势靡恒,不可限以成法,而推寻故迹,举一反三,师其意而通之,于治狱亦不无裨益也。」★02.宋.朱熹〈答胡伯文书〉:「则夫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者皆适,所以重得罪于圣人矣。」★01.《北堂书钞.卷九八.读书》引《蔡邕别传》:「邕与李则游学鄙士,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释义反,推论。「举一反三」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同类的事情。语本《论语.述而》。后用「举一反三」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闻一知十」典源《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1>,不悱不发2>,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4>也。」(1)不愤不启: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无法获得时,不去开导他。愤,心中想了解却有困难。启,开导、教导。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悱,音ㄈㄟˇ,心里有意见想表露却说不出来的样子。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隅:音ㄩˊ,角、角落。(4)不复也:不再告诉他。复,再、又。典故说明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曾说过他教导学生的方法,十分重视求知动机和启发,他要学生主动地去思辨事理,而不只是被动地依循或死记。他说:「我教导学生时,他如果不对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时,我是不会去开导他。如果他不是已经经过思虑,只因困在某个关键处,想说却说不出来时,我是不会去启发他。如果我举一个四方形的东西为例子,我已经提示他一个角,而他却还不能推想到其他三个角,我就不再教导他了。」在这段话中,孔子强调了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重要。缺少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别人的说法,却无法去自我推论,所得到的知识也就不够紮实了。所以一位好老师,他会注重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不但能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养成触类旁通的推论能力。《论语》原文中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后来就演变成「举一反三」这句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书证

1、由此可举一反三,拓展我们的视野。

2、是想着上京找人“摆平”,还是严肃处理、举一反三?

3、一旦他们养成了能独立解决至少一门功能学习能力之后,他们很有可能会举一反三,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触类旁通。

4、一旦通晓医理,就能以一当十,一通百通,就像清代名医陈修园写的书《医学实在易》!全心解决学习中的每一困惑,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有疑必答,让你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5、第三,培训老师在课堂上讲课通俗易懂,举一反三,这种培训方式在每节课后,许多新知识能记忆犹新。

6、学数学、物理、化学也是一样,只要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7、再通过学习合体裤的结构设计规律,使我们在服装生产打板实际变化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8、论文通过对西北民航建设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案例分析,以期其他建筑企业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开阔思路,举一反三,对本企业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帮助。

9、孔子的“好学”包括五层意思:一是有强烈的求知寻道欲,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二是与他的“有教无类”相呼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无常师,择善而从;三是学无常法,以“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为法,举一反三,博而有要,约以施博;四是学贵躬行而非夸夸其谈、言过其行,躬行又贵在“有恒”和“无倦”;五是学问之道以世事人生为主,故又贵在内省自讼、知命安仁,进以广道于民,退亦全性于身。

10、举一反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1、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image.png

1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之用,和为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和“举一反三”等等的话语,其实都是孔子或其弟子的思想、智慧。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古琴声中,身穿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齐声诵读《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

13、抓住这些要害,人大监督工作就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源自】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4、培养启发学生的“愤”、“悱”之感,发展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正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15、的要求,其中包含一些合理的逻辑思想,并提出“能近取譬”和“举一反三”等类推方法。

16、这世界上有的人举一反三,一教就会,但也有无论怎么教仍是顽石难以点头的人。

17、你虚言恫吓,他就跟你撒泼打滚,你旁敲侧击他比猴子还精呢还会举一反三的,软语相向就更不行了,人家不吃这套。

18、一百我们才能信心十足地举一反三,进退自如地采用各种方法处理好具体问题,做好我们应该做好的事情。

19、学知识贵在举一反三,生吞活剥是没有用的。

20、学习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且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1、妈妈举一反三的教我怎么煮东西吃。

22、了解设计模式,更多的应该着重于学会其设计思想,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地步。同时,这也是发展新的设计模式的需要。

23、二百六研究问题,需要广蒐资料,深入分析,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4、这种偏旁的比较不仅使字形的对比变得精密合理,而且在释读古文字时能够起到举一反三以简驭繁的作用。

25、峦头理气互扣,举一反三,环环相接。

26、如果我们知道大自然的一切规律,我们就只要明白一个事实,或者只要对一个现象作忠实描写,就可以举一反三【整理】,得出一切特殊的结论来了。

27、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她在课堂上常常明知故问,以求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8、就算有新花样,三下两下就用本能倒字塔分解了,新的是形式,而不是内涵。举一反三能够节省我们很多多余的过程,需要我们有一个善观善思的大脑,需要我们将知识在相似的情况下牵移对照。

29、如果我们知道大自然的一切规律,我们就只要明白一个事实,或者只要对一个现象作忠实描写,就可以举一反三,得出一切特殊的结论来了。

30、在孔子看来,学习要能举一反三,要闻一知十,这才是温故而知新,才是创造性的学习。

31、对于玄机道人所授六韬三略,尤喜其中的文武二韬,且能举一反三,据实际情况变通,到后来往往是闻一知十,稍点即透。

32、孔子提出教学要因材施教。还主张教学要实行启发式,举一反三,使学生闻一知十。

33、由此可举一反三,拓展我们的视野。

34、爷爷向来主张要有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赞成孔子的“每事问”和“举一反三”。

35、并进一步督促有关机构针对问题进行举一反三式自查,主动上报违规问题和整改情况。

36、让考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7、本文选择公共建筑中建造量最大的办公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办公建筑很大程度上表征了其他公共建筑的类型,研究办公建筑的节能设计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38、仁波切指出,当我们为上师执行任务时,必须举一反三,即使上师没有交代的也应该自动自发地去做,而不应等待上师的指示才做,因为这会剥夺上师的时间,阻碍他做他该做的事比如,阻碍他阅读,研究,理解,教学及弘法等工作。精选三是一套从未曾出版过的早期开示录音带,师父以最适合现在众生的口语,为我们讲解楞严经中什么是唯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和意识如何牵引着我们起心动念以及如何才不会坠入色受想等各种阴魔的陷阱,并列举许多修行者的故事,以最深入浅出的方式将艰深的经文分次讲解,让我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帮助我们突破修行路上身口意各方面所可能有的障碍。

39、想要了解本地行情,倒也不必货比三家,只要挑一家来问价钱,举一反三,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40、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1、要写出一篇好文章,首先要主题鲜明,开门见山地将文章所要表达的论点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接着要举一反三地列举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但论据不能太散,要众星捧月一般围绕主题进行表述,最后的总结要点题,要画龙点睛般精彩。 

标签: 举一反三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词语造句

本文标题: 举一反三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40108.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