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学问思辨:xuéwènsībiàn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古代儒家的修养方法。《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宋朱熹集注:“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篤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
1、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
2、程朱伦理思想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把“仁”、“义”、“礼”、“智”抽象为宇宙的“客观”本体,即“天理”,反过来又把“天理”作为封建道德的本源;用所谓“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论证人之所以有善、恶的根源;主张通过“居敬穷理”、“学问思辨”的修养工夫,达到“复尽天理,革尽人欲”的理想境界。
3、不学问思辨,而徒为笃行,夜行无烛,瞎马临池,宜其丛脞也。
4、理学伦理思想以“存理去欲”为根本原则和目的,主张通过“居敬穷理”、“学问思辨”或“省察克治”、“知行合一”的内心修养工夫,以达到“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的“圣人”境界。
5、故舍学问思辨行,而另求一段静存动察工夫,以养中和者,未有不流于禅学者。
6、近几年来,在教育科研和现代教育技术两个方面已探索出独到、先进、示范性的新思路,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形成了“问学、睿思、务实”的校风和“学问思辨行”的学风。
7、前四句“学问思辨”,乃是致知的渐进升华过程;后一句“笃学之”,则指踏实的实践功夫。
8、刘宗周“早年不喜象山、阳明之学”,认为陆、王心学“皆直信本心以证圣,不喜言克己功夫,则更不用学问思辨之事矣”,容易导致禅学化。
9、认明宗旨,学问思辨大有事在。
10、【示例】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七:“横渠学问思辨之功,古今无两,其言物理也,曰:“想孔子也大段辛苦来。
11、君子终日学问思辨行,便是终日戒惧慎独,而更无虚间以求一漠然无心光景。
12、理学伦理思想以“存理去欲”为根本原则和目的,主张通过“居敬穷理”、“学问思辨”或“省察克治”、“知行合一”的内心修养工夫,以达到“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的“圣人”境界。将教育事业真正办成崇高的公益事业,秉承“尊己尊人,学问思辨”的校训,形成一系列独特的课程构想、管理模式、文化品位,培养的学生有教养、有现代意识、心灵美好、人格高尚,他们能从容应对高一级学校对他们严格挑选。
13、学校在总结前人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与要求,提出了学问思辨行的校训。
14、书院之名始于2003年9月,“博”和“之”分别源于两位老师的姓名,并源引于《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此乃书院为人之道,亦书院之训。
15、不学问思辨,而徒为笃行,夜行无烛,瞎马临池,宜其丛脞也。”清平步青《霞外?屑??书?丛书》:“丛书者,丛脞之书也。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