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夷越:yíyuè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古国名。即於越。夏少康庶子的封国。晋葛洪《抱朴子·审举》:“譬犹售章甫於夷越,徇髯蛇於华夏矣。”2.古代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各族聚居地区之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古国名。即于越。夏少康庶子的封国。
1、楚国“结旧好于诸侯”,迫使周天子“赐胙”,要求楚国“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2、夷,在中国上古时代称东方部落(夷越部落)为东夷,由于战争的缘故东夷分裂出“莱夷、九夷和淮夷”三个国。
3、对南中地区,以宁州之设为标志,前期基本沿袭蜀汉南抚夷越政策,后期则强化对南中的直接统治;
4、隆对曰:“臣闻西京柏梁既灾,越巫陈方,建章是经,以厌火祥;乃夷越之巫所为,非圣贤之明训也。
5、就文化论,是一种“南方夷越海滨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体。
6、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7、江西出土的“者减钟”仍是最早的吴国铜器,同时在赣鄱流域先后出土上百件西周青铜礼器,特别是樟树市“吴文化”遗址和新干商代大墓及西周列鼎墓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吴城文化”是一种溶合晋陕地区先周文化与汉水流域荆蛮文化及赣鄱流域夷越文化而形成的一支自成体系的青铜文化,其族属应为句吴,吴城文化的实质就是吴国的早期文化。
8、传说归为传说,据史料记载,三国时,蜀汉政权执行的是西和诸戒,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正理的政策。
9、帝乃九五至尊,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帝乎?
10、赐胙”,要求楚国“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11、周天子的话流露出对楚国的畏怯之情,同时,不得不承认了楚国镇抚南方夷越的“首领”地位。
12、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等。
13、诸葛亮南抚夷越之后,张嶷出任越嵩太守。
14、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15、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16、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
17、《东南地区远古夷越人及其后裔的尚左习俗--兼论中国历史上的尚左尚右之争》,《东方博物》第1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18、《汉晋时期南中夷越辨析》,载《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19、该书按照从耕读到三顾,赤壁之战,从荆州到益州,托孤、受孤与开府治事,和抚夷越与平定南中,北伐强敌直至大星陨落等八章内容,以诸葛亮在政治上抓“汉吴同盟”、经济上抓“民富粮足”两方面的脉络,分别重点论述了诸葛亮参署纳谏、西和诸戎、兴修水利等辅刘治蜀的业绩与战斗历程。
20、得了巴蜀之地后,主公当休养生息,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21、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封诸葛亮为丞相,刘备死后,辅刘禅,他南抚夷越,内修国政,立法施度,植谷务农。
22、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23、仅仅27岁时以独到的见识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
24、诗人言“济沅湘以南征”,当是追忆楚自文王以来对南方夷越、百濮的征伐事业。
25、分布于阿拉斯加的普通针尾鸭远至夏威夷越冬。
26、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27、夷越”与“濮人”显然是汉朝两大不同来源的古代少数民族。
28、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含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9、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30、在史书中,“百越”也有被称为“扬越”或“夷越”。
31、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唐,侯王国以十数,或椎髻耕田,有邑聚,或编发、左衽随畜迁徙,莫能相雄长。
32、然后蜀汉需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
33、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为刘备制定了一套由“三分天下”而逐步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提出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处理与边境各民族关系的方针。
34、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35、诸葛亮五月渡泸,南抚夷越,西和诸戎,北拒曹魏,力阻东吴。
36、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37、廷尉奏请,遂夷越宗族。
38、四川)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对抗曹操,以完成统一全国之大业。
39、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
40、初,孔明说先主以保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交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遣上将向宛洛,而将军身出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41、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42、其间,攻打夷越,佐定东南。
43、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叶榆、桐师、?唐侯王国以十数。,南边江淮湖海是夷越?苗蛮即南亚?南岛语,西边甘川地带是氐羌即藏缅语。
44、惟有夺取荆、益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等少族,外结好于孙权,内修齐于政治。
45、同样,诸葛亮的《隆中策》其实也只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东连孙权,北伐曹操”数策,却是蜀国始终贯彻的方针。
46、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47、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48、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认为今天从事山居农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与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农耕民族”。诸葛亮南征西昌、昆明等“夷越”时,是从泸定、汉源一带经过的,由于其以“和”、“抚”为主的策略(如对孟获的七擒七纵),给西南少数民族留下了好印象,于是人们自愿将当地与诸葛亮联系起来。
49、天子赐胙(音做)曰:‘镇尔南服,使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