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以辞害意:yǐ cí hài y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语本《孟子·万章上》:“説《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 孟軻 所云‘説《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也。”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二》:“大抵古今兴比所在,适有感发者,不必尽相迴避,要各有所主耳。此亦‘説《诗》者不以辞害意’之义也。”亦作“ 以词害意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 太白 ‘斗酒诗百篇’, 东坡 ‘嬉笑怒駡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词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语本《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1、而拘名著相,以文害辞,以辞害意,与夫参死句之辈,何足以知之?
2、虽个别地方有以辞害意之嫌,如“青睐”一词似有不当,但一个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如此之热爱和积累,绝对不可小觑。
3、但是歌体文字比较简奥,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中药知识,由于该书年代久远,古今词义已有变化;又因四言韵文所限,难免有以辞害意之嫌。
4、如果是说文章的修辞应当先求准确,应当恰如其分,不要矫揉造作,以辞害意>是对。
5、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写诗的人也应该“不以辞害意”。
6、他虽然是年轻同志,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我们也不能以辞害意。只要他说的话有道理,我们就应该听。
7、李商隐的诗素以“隐晦”见称,令人难入其境,与林黛玉推崇的“不以辞害意”相左。
8、对此,乐队自有自己的见解:做音乐最主要的是表达自己的音乐想法,并让听众接受和喜爱,不能拘泥于某一种音乐风格而以辞害意,妨碍自己的音乐表达。
9、以辞害意一至于此,贻祸非小。
10、学术文章虽可雕琢,但所求者乃晓畅典雅,而非以辞害意,障人耳目。
11、学者不可以辞害意也。
12、如果辞藻韵律和意趣意境发生矛盾,要做到宁可“不以辞害意”,也不能削足适履。
13、他昨天感冒了,今天却在饮酒,他说这是以辞害意,说不定感冒还好得快点,我可不赞同这种说法。
14、愚谓《楚词》“落英”与“坠落”对言,屈子似非指“落”为“始”者,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
15、(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就艺术上说确乎如此;但刘瑾谓此诗“言不无过实,要当为颂祷之溢辞也”(吴?生《诗义会通》引),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夸饰》篇特将末章首四句“翩彼飞?,集于泮林;食我桑椹,怀我好音”作为修辞夸饰的例证之一,说明此篇的夸耀很有些过当,读者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
16、如果是说文章的修辞应当先求准确,应当恰如其分,不要矫揉造作,以辞害意,这当然是对。
17、别说民间百姓,就是学界名家撰联,“若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不以辞害意”(《红楼梦》里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讲的话)。
18、如果形式和内容发生矛盾,宁可“不以辞害意”;第三,立意也有高下雅俗之分,所以功夫要从“高雅”、“乎上”做起;第四,对于初学者来说,功夫从“高雅”、“乎上”做起的关键就是选择合适的师法对象,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渐次进步。”(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就艺术上说确乎如此;但刘瑾谓此诗“言不无过实,要当为颂祷之溢辞也”(吴?生《诗义会通》引),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夸饰》篇特将末章首四句“翩彼飞?,集于泮林;食我桑椹,怀我好音”作为修辞夸饰的例证之一,说明此篇的夸耀很有些过当,读者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
19、受到新派史学代表梁启超先生“笔锋常带情感”的熏陶,所以他写《中国史纲》字斟句酌,力求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但同时又不让情感超越理智,不以辞害意。
20、虽然这的确有点以辞害意,或者说是牵强附会,但是最起码比一窝蜂地比看谁家搭配的东西更昂贵的好。
21、吕东莱又曲为之解,皆以辞害意矣。
22、修真景象,自然而然,妙本天成,非笔墨所能尽述,亦非诗文可作雕饰,是故信言未必美言,词句朴陋之处在所难免,读者切莫以辞害意焉,须知意在言外,得意可以忘言也。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