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胡蒜:húsuà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大蒜。《东观汉记·李恂传》:“为兖州刺史,所种小麦、胡蒜,悉付从事,一无所留。”《齐民要术·种蒜》引晋郭义恭《广志》:“蒜,有胡蒜,小蒜。”宋范成大《巴蜀人好食生蒜臭不可近戏题》诗:“幸脱蔞藤醉,还遭胡蒜熏。丝蓴乡味好,归梦水连云。”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一·蒜》:“胡国有蒜,十子一株,名曰胡蒜,俗谓之大蒜是矣。”
1、是野生于山地的大蒜之古称,至于大蒜亦即胡蒜,“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胡荽”,是从我国西北边陲甚至更远的地方引进。
2、唐朝时的医学文献《新修本草》和梁朝的《名医别录》称大蒜为“葫”、“胡蒜”;元朝的《食物本草》中记载:“今人谓‘葫’为大蒜,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大蒜出胡地故有胡名。
3、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
4、小蒜-又名大蒜、蒜头、大蒜头、胡蒜、葫、独蒜、独头蒜。
5、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
6、“中国初惟有此,后因汉人得胡蒜(即大蒜)于西域,遂呼此为小蒜以别之。
7、在汉唐时期,中原内地通过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引入了许多蔬菜和水果品种,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
8、早在?"""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胡蒜”,在古槐里县"今兴平)!落地生根”。
9、蒜-又名大蒜、蒜头、大蒜头、胡蒜、葫、独蒜、独头蒜。
10、明清时期,岛上长满胡蒜,附近渔民常来挖蒜佐食,名称由此而来。
11、镇东南约3.5公里,明清时期,岛上长满胡蒜,附近渔民常来挖食,因此而得名。
12、东汉崔实著《东观汉记》载:“李恂,为兖州刺史,所种园小麦、胡蒜,悉付从事,无所留。
13、【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
14、古名胡蒜,原产于欧洲南部和西亚,西汉时张骞使西域时带入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
15、尽管不知它究竟是因岛型似蒜而得名,还是旧时岛上长满胡蒜,渔家常取之为食而得名。
16、为兖州刺史,所种园小麦、胡蒜,悉付从事,无所留。
17、刺史,所种园小麦、胡蒜,悉付从事,无所留。
18、种蒜第十九》:“蒜,有胡蒜、小蒜”,但大、小蒜的区别没有得到解决。
19、任刺史,带进部分胡蒜种,于官府后园种植,收获分赠下属人员。
20、又名大蒜、蒜头、大蒜头、胡蒜、葫、独蒜、独头蒜。
21、载:“合小豆煮汁服,消水肿:炙油涂,主妇人阴疳诸疮,杀虫止痛;酿五倍子煅研,治下血;酿茗叶煨服,治消渴;酿胡蒜煨研饮服,治膈气。
22、对此作了全面的补正:小蒜“中国初惟有此,后因汉人得胡蒜于西域,遂呼此为小蒜以别之”,“家蒜有二种:根茎俱小而瓣少,辣甚者,蒜也,小蒜也;根茎俱大而瓣多,辛而带甘者葫也,大蒜也”。
23、蒜,又名大蒜、蒜头、大蒜头、胡蒜、葫、独蒜、独头蒜。
24、据《后汉书》载,李恂原东汉章帝(公元76-88年)时代人士,由西北来山东任刺史,带进部分胡蒜种,于官府后园种植,收获分赠下属人员。
25、源于胡蒜,种植历史达300年以上,蒜头横径4-5厘米,纵径3.5-4.5厘米,单头重30-40克,平均亩产在500公斤以上,最高达900公斤。第二次出使西域,从西域引进一种“胡蒜”,其形态比我国原栽培的卵蒜头大,所以称为大蒜,卵蒜也就相对的被称为小蒜。
26、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从西域引进一种“胡蒜”,其形态比我国原栽培的卵蒜头大,所以称为大蒜,卵蒜也就相对的被称为小蒜。
27、开原大蒜源于胡蒜,皮色红紫,辛辣味浓,具有个大、瓣少、粘度大等特点。
28、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一些西域物产?其中包括胡桃?胡蒜?胡豆(鹰嘴豆)?石榴?红花等药用植物。
29、菜肴原料以牛羊畜肉、奶品和炒米为主,兼食野兽山珍、驼蜂黄鼠,因蔬菜稀少,多食胡葱胡蒜,烹制以清炖、白煮和烧烤为主。
30、公元前119年,西汉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从西域引进一种“胡蒜”,其形态比我国原栽培的卵蒜头大,所以称为大蒜,卵蒜也就相对的被称为小蒜。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