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屋漏痕:wū lòu hé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草书的一种笔法。谓行笔须藏锋。 唐 陆羽 《怀素别传》:“ 鄔兵曹 弟子问之曰:‘夫草书於师授之外,须自得之。 张长史 覩孤蓬惊沙之外,见 公孙大娘 剑器舞,始得低昂迴翔之状,未知 鄔兵曹 有之乎?’ 怀素 对曰:‘似古釵脚,为草书竪牵之极。’…… 颜公 曰:‘师竪牵古釵脚,何如屋漏痕?’ 素 抱 颜公 脚唱贼。久之, 颜公 徐问之曰:‘师亦有自得之乎?’对曰:‘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輒尝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无壁折之路,一一自然。’ 颜公 曰:‘噫!草圣之渊妙,代不絶人,可谓闻所未闻之旨也。’” 宋 姜夔 《续书谱·用笔》:“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缀法》:“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皆言无起止,即藏锋也。”

1、髡残与程正揆交谊深厚,曾在他的画上题道:“书家之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银钩虿尾,同是一笔,与画家皴法同一关纽。
2、古人所谓屋漏痕、折钅义股、锥画沙、印印泥者,于此可悟入。
3、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
4、这种效果也就是古人说的“屋漏痕”。
5、运笔方法较多地表现为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一波三折,用力匀中有弹,起迄分明,笔笔送到,沉着不浮,转折处圆而有力,笔锋回顾含蓄,不急不徐,“如屋漏痕”,中锋沉着带出的平实质感十分明显,而侧锋转换又显出灼灼生气,在表现方式上,一方面体现了“质笔”与“意笔”的交合并用,以质笔求形实使质地稳实,以意笔求灵变,使情趣生动;在经营上主多用工笔,宾多以意笔,构成了虚实、疏密、藏露、呼应等各种变化。
6、天公示我鲁公诀,壁上双垂屋漏痕。
7、今人徐邦达说,此帖用笔侧媚多姿,完全不像颜书中锋多“屋漏痕”之意,但和米芾行书很接近,从书体上来看,完全可以定为米书。
8、鲁公曰:‘何如屋漏痕!
9、余近读秦汉简帛诸书,皆笔墨原状,点画如锥画沙,如印印泥,风神奇古,无碑刻腐烂之失,无帖学末流之弊,堪可师法。。此皆后人之论,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10、如锥画沙,屋漏痕踪。

11、先后发表书论《屋漏痕浅议》、《意在笔前管窥》。
12、也就是古人“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所比喻的效果。”论书势:“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
13、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在夏老的作品中线条如春蚕食叶,如锥画沙,如屋漏痕。
14、中说的用笔“要如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高峰坠石,百岁枯藤,惊蛇入草”,就是指用笔的方法。
15、这就是“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
16、(11)或“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痕,王右军锥划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12)等。
17、似看墙上雨淋处,月影参差屋漏痕。相在尔室(33),尚不愧于屋漏(34)。
18、确实,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传统中所谓的屋漏痕、折钗股、“吴带当风”、“高山坠石”及“曹衣出水”。
19、颜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谓欲藏锋。
20、前人在用笔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在林老书作中皆有所体现。
21、古人讲“屋漏痕”就是“留”的效果。
22、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程正揆的《山水图》上,髡残题道:“书家之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银钩响尾,同是一笔,与画家皴法同是一关纽,观者雷同赏之,是安知世所论有不传之妙耶?
23、(《执笔问题》)谈运笔,说“折钗股”、“屋漏痕”、“锥划沙”、“印印泥”、“端若引绳”、以及米芾的“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等均源自蔡邕“藏头护尾,力在字中”八字,“这样看来,后世各家的议论,尽管花样翻新,正好比孙悟空一筋斗十万八千里,却终难跳出如来佛的手掌。
24、以宿墨(或有类似效果的日本墨膏)慢行笔求其如屋漏痕的效果。
25、论书势:“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