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隶楷:lì kǎi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字体名。带有隶书笔法的楷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此不过於真字上加一二笔飞撇,遂枉其名曰隶。此名隶楷。”

1、善隶楷,作续书谱辨妄,以规姜夔之失。
2、尤善于作字,篆籀隶楷,皆有法度。
3、在隶楷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
4、揣摩其作品,可知其篆书出自周秦籀篆,用笔遒劲,古拙而有奇趣。“籀篆隶楷”,书法的不同字体;“抹挑勾剔”,古琴的主要指法。
5、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6、而应以蕴藉之笔,意在隶楷之间。
7、此名隶楷,非隶汉也。博涉经史,工于隶楷。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隶楷行草美名远扬,诗经论语堪称国粹,唐诗宋词万古流芳,外邦亦来学中文,我中华儿女怎能不将中国话,行中国书,写中国字,扬中国名。
9、字体古拙,介于隶楷之间。
10、这是说郑板桥的隶楷参半成六分半书,笔法中间以画法行之。
11、行草书、篆隶楷书、篆刻奖统一参评、公布、颁奖。
12、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全。
13、据小篆之形以论象形,亦尤据隶楷之形以言象形也。
14、此志与《爨龙颜碑》、《嵩高灵庙碑》两碑书风相似,笔法凝重圆润,书体介于隶楷之间,是难得的精品。我们可以从《爨龙颜碑》笔画的圆润刚强,窥见其运笔实源于篆法,起笔虽有方圆之分,但笔划均极为厚重。
15、从?(“歹”是隶楷写法),员声。
16、故不论篆隶楷草,皆能于古人笔意之上发展。
17、他篆隶楷行草皆能,而最擅长的是篆隶。
18、北魏平城时期的书法呈现出“体兼隶楷”的总体特征。
19、此名隶楷,非隶汉也。
20、魏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21、工诗文,精隶楷,一时名噪。
22、对人名印,主张气皆应名从主人,依隶楷所从偏旁,而以缪篆之体写之。
23、《爨宝子碑》书风独特,书体在隶楷之间,因此有人称其楷书,有人称作隶书,本人倾向为楷书。
24、而在篆隶楷诸体中,李文田最擅长的还是行楷。
25、工隶楷,善诗。
26、篆隶楷法皆精妙。
27、康有为则认为《郑文公碑》与《张猛龙碑》均“为隶楷之极则”。
28、等名家笔法,龙蛇飞舞、气势磅礴;隶楷则宗北魏,学赵之谦、颜真卿诸家,运用方笔,雄健苍劲,别具一格。
29、康有为评此碑书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
30、能书,取隶楷之合于六书者,作字通行于世。
31、籀篆隶楷,抹挑勾剔。
32、汉字独有的七种结体方式:甲金篆隶楷草行。
33、主写行草隶楷,惯以行、草擅长。
34、其书篆隶楷行草兼备,以篆隶两体居多。
35、盖南北会通,隶楷裁制,古今嬗变,胥在于此。
36、石刻皆为摩崖题勒,书体有篆隶楷行。
37、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38、结体用笔,隶楷之中。
39、八分古隶楷书,字态工整,刚柔适度,堪称一绝。
40、刻经字体隶楷相间,立意奔放,富有神韵,与铁山笔意相通。
41、她篆隶楷皆精,而以楷书为第一。
42、诗题荟萃,金薤琳琅,篆隶楷行,各显风韵。
43、其书法五体皆能,尤以隶楷最为人称道。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