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笏囊:hùná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放笏的袋子。唐冯贽《云仙杂记·笏囊笏架》:“会昌以来,宰相朝则有笏架,入禁中,逐门传送至殿前,朝罢则置于架上。百寮则各有笏囊,亲吏持之。”《旧唐书·张九龄传》:“故事皆搢笏於带,而后乘马,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清孔尚任《桃花扇·设朝》:“过江同是从龙彦,也步金阶抱笏囊。”
1、【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礼部?笏囊佩袋》:“古今制度,有一时创获,其后循
2、《旧唐书?张九龄传》:“故事皆?笏於带,而后乘马,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
3、清孔尚任《桃花扇?设朝》:“过江同是从龙彦,也步金阶抱笏囊。
4、百寮则各有笏囊,亲吏持之。
5、但大文学家张九龄为相时,因年老体衰,笏板插在腰带后再上马跨骑很困难,于是找人缝制一个放笏的袋子,称为“笏囊”,让随从拿着,跟他上朝。
6、笏囊的设立,从张丸龄开始。
7、唐冯贽《云仙杂记?笏囊笏架》:“会昌以来,宰相朝则有笏架,入禁中,逐门传送至殿前,朝罢则置于架上。
8、唐冯贽《云仙杂记?笏囊笏架》:“会昌以来,宰相朝则有笏架,入禁中,逐门传遂至殿前,朝罢则置于架上。
9、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11、故事皆?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
12、《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故事:皆?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
13、明沉德符《野获编?礼部?笏囊佩袋》:“嘉靖初年,世宗升殿,尚宝卿谢敏行以故事捧宝逼近宸旒,其佩忽与上佩相纠结,赖中官始得解。
14、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旧例,(士大夫)者要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乘马,张九龄体弱,常派人拿着笏板,(朝廷)于是设立了笏囊。
15、又,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3《礼部》“笏囊佩袋”条也间接地说明了这一情况。
16、有趣的是,古代官员原则上一人只用一只笏,但公务繁忙的官员则允许用几个,几个拿不下,就备一个袋子,这个袋子后称为“笏囊”,因为多了,则需一个随从背着一同上朝,唐代的张九龄为相时,因为年老体弱,就是从他开始使用随从背笏囊,没想到后来竟成时尚,官员纷纷仿效,以显示公务繁忙。
17、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自九龄始。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