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诏举:zhào jǔ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也称制举。指皇帝亲自在殿廷考试录用人才。 宋 龚明之 《中吴纪闻·陈龙图使高丽》:“ 陈睦 ,字 子雍 …… 治平 中,詔举馆阁才行之士。” 清 恽敬 《赠光禄大夫陈公神道碑铭》:“后詔举经学,亦固辞。”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伏读 世祖章皇帝 圣训,屡詔举天下之才,下至山林隐逸,举贡监生,佐贰杂职,皆引见擢用。”参见“ 制举 ”。
1、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未遇归。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固辞。
2、时方诏举“博学鸿儒”,有人欲以季荐,力辞不就。
3、雍正末年,下诏举行博学鸿词科。
4、其世俗诗中又包括抒情咏怀诗、讽世劝俗诗、山林隐逸诗等。清康熙元年(1662年),下诏举他为“山林隐逸”,他以母老固辞。
5、(正末云)你不知,听我说。雍正末年,下诏举行博学鸿词科。
7、道光初,诏举山林隐逸,乡人议以澍名上,固辞。
8、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
9、除孝廉外,东汉选拔人才还有举秀才等其他方式,统称察举制,“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
10、卫王固让,乃承诏举哀,即皇帝位于柩前。
11、是年,诏举博学鸿儒,有荐之者,固辞不就。
12、将荐之,诏举山林隐逸之士,力辞不就。
13、诏举武猛,三公各二人,卿、校尉各一人。
15、七月,诏举经明行修、练达时务之士。
16、弘治六年(1493)诏举隐居山林才德兼备之士,被荐为翰林待诏。
17、岁丙寅,诏举天下循吏备考选,余首列之荐剡。
18、熙宁五年(1072年),诏举四京学官,庭坚考得优等,被任为北京(今河北省大名县)国子监教授。
19、后来青台吉运构伙同外酋挑起事端,洮河以东的军队全线溃败,皇上下诏举荐边将对付动乱局势。
20、又诏举“博学鸿儒”,亦不就。
21、时蒋攸?移督直隶,诏举贤吏,遂荐之,不旬日,擢大顺广道。
22、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推陈之士,帝亲策问。
23、有时也从贤良中直接选拔亲民的官吏,名目称为「贤良方正可亲民者」,如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时,曾进行两次诏举。
24、文帝时,下诏举贤良方正。永乐中,举贤良方正,不就。
25、曰:规,诏举经明行修不就,著东平生文集三十卷。
26、工诗文,尚气节,髫年游泮,崇祯癸酉(1633)下诏举岩穴之士,时雍与之,然终不遇,久留北京,因寄馆于顺天丞戴澳家,澳因事被劾,拉时雍以为证,下狱,卒于狱中。
27、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
28、汉代在惠帝(公元前194?前188年在位)、吕后(公元前187?前180年临朝执政)时期,均曾下令诏举「孝弟力田」,可免其徭役,或厚加赏赐,让他们「为民表率」,做乡官。
29、十六年,上特诏举经明行修之士,廷祚又以江苏巡抚荐,复罢归。
30、然今博士皆经明行修,一国清选,而使迁除限不过长,惧非所以崇显儒术,帅励怠惰也。乾隆庚午,特诏举经明行修之士;明年,于所举中核其名实允孚者得四人,先生其一也。
31、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
32、今承诏校定《说文》,更与诸儒精加研核。卫王固让,乃承诏举哀,即皇帝位于柩前。
33、戊午,诏举廉能材堪县令者,侍从、台谏、给舍各举十人,卿监、郎官各举五人,制帅、监司各举六人,知州、军、监各举二人。
34、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奉诏举荐山林隐逸,他以母老固辞。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