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陵邑:língy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汉代为守护帝王陵园所置的邑地。借指帝王陵墓所在地。《文选·班固<西都赋>》:“与乎州郡之豪杰,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李善注:“元帝詔曰:‘往者有司缘臣子之义,奏徙郡国人以奉园陵。自今所为陵者,勿置县邑。’然则元帝始不迁人陪陵。自元以上,正有七帝也。”《文选·颜延之<拜陵庙>诗》:“衣冠终冥漠,陵邑转葱青。”李善注引张晏曰:“景帝作寿陵,起邑。”明唐顺之《送柯佥事之楚序》:“其友人武进唐某送而谓之曰:‘柯君知斯职之不易乎!盖在汉时诸陵邑,习俗庞杂,豪猾所窟穴,故天子常为选用强察能治剧吏以附循而芟薙之。’”2.山丘和城邑。《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夫河者水阴,四瀆之长,今乃大决,没漂陵邑,斯昭阴盛盈溢,违经絶纪之应也。”颜师古注:“大阜曰陵。”
1、所以称其陵墓为祖陵,奉陵邑也就名叫祖州。
2、夫河者水阴,四渎之长,今乃大决,没漂陵邑,斯昭阴盛盈溢,违经绝纪之应也。
4、周时筑有高陵邑。
5、《宋书?袁?传》:“乃欲毁陵邑,虐崇宪,烧宗庙,卤御物,然后荡覆京都,必使兰莸俱尽。
6、西汉时为湖陵邑地,属庐江郡。
7、祖州,为祖陵的奉陵邑,直属上京临潢府,辽祖州遗址曾是辽初重要政治活动中心。
8、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
10、在清凉山上建起金陵邑,南京自此得名金陵。
11、《文选?颜延之<拜陵庙>诗》:“衣冠终冥漠,陵邑转葱青。
12、武帝纪》载,建元二年“初置茂陵邑”。
13、陵园的东南部设有奉陵邑祖州城。
14、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
15、在此建金陵邑,即由此山得名。
17、在金陵邑原址石头山上筑城,故称石头城。
18、4月,初置茂陵邑,徙郡国豪强于茂陵。
19、金陵邑故址,在今八字山与清凉山之间。
20、春秋晋平陵邑,战国赵改为大陵。
21、太湖县:西汉时期为湖陵邑地,属庐江郡。
22、汉代帝王陵墓多于陵侧建城邑,称为陵邑。公元前306年,楚威王筑城于石头山,置金陵邑。
23、时成帝营作昌陵邑,贵戚近臣子弟宾客多专奸利,方进使掾史追查,发大奸赃数千万。
24、《古小说钩沈》辑《录异传》:“昔庐陵邑子欧明者,从客过,道经彭泽湖,辄以船中所有多少而投湖中,云以为礼。
25、广陵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
26、与乎州郡之豪桀,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盖以强干弱枝,隆上都而观万国。
27、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于此,筑城石头山。
28、【出处】《文选?班固<西都赋>》“三选七迁,充奉陵邑”唐李善注:“七迁,谓迁於七陵也。
29、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金陵邑为秣陵县。
30、又移天下豪族,辏居三辅陵邑,以为强干弱枝之势。
31、茂陵县奉陵邑者六万户。
32、在西汉时为湖陵邑地,属庐江郡。
33、延陵邑: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
34、汉长安城的陵邑制担负着“强本弱枝”和“防御匈奴”两大任务,历来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巨大作
35、五陵邑当时虽然称县,但并不属郡治理。属郡守吴君校刻而传。
36、陪葬墓园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
38、五陵原是以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的。
39、《文选?颜延之<拜陵有作>》:“衣冠终冥漠,陵邑转葱青。
40、辽王朝先后兴筑了五座奉陵邑。
41、楚置金陵邑,秦时称秣陵,以后又多次更名。
42、在南京清凉山设金陵邑。
43、五陵邑当时虽然称县,但并不属郡治理。
44、战国时为赵延陵邑,秦置延陵县,后废。
45、大字创造于辽太祖神策5年(公元920年)小字随后。辽太祖的陵墓称做祖陵,奉陵邑也就叫做祖州。
47、三选七迁,充奉陵邑。
48、博陵邑是林姓始祖的发祥地。
49、辽陵多依山为陵,陵前有享殿(献殿),置奉陵邑和守陵户(见辽庆陵)。
51、春秋时设苑囿,夫予邑、於陵邑,隶齐国。
52、辽代帝陵皆置奉陵邑和守陵户。
53、本春秋时吴季札封地延陵邑。
55、为陵邑,今州治是也。
56、高祖至宣帝七陵附近,还有为供奉陵园所设陵邑的遗址。
57、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与修毗陵邑志。
58、所以,当耶律德光去世后,便在他的头下村寨地方安葬,并建筑起奉陵邑,将头下户作为守陵户。
59、春秋时期为吴国季扎封地,称延陵邑。三十七年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属鄣郡。
60、五陵,五陵原,是以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的。
61、长陵开始置陵邑。
62、战国时期,魏国在此建立了召陵邑。
63、并移民3000户在陵西北设云陵邑。
64、改金陵邑为秣陵县。
65、陵邑只今称虏地,衣冠谁复问唐装。
66、陵北900米处为安陵邑。
67、西汉以旧齐国平陵邑置。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