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杂言诗:záyánshī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古体诗的一种。最初出于乐府。每句字数不等,长短句间杂,无一定标准,用韵也较自由。后人多有仿作。明徐师曾《文体明辨·杂言诗》:“按古今诗自四、五、六、七杂言之外,復有五七言相间者,有三、五、七言各两句者,有一、三、五、七、九言各两句者,有一字至七字、九字、十字者,比之杂言,又略有不同,故别列之於此篇。”★一种每句字数不一,长短相间的古体诗。最短仅一字,长者可高达九、十字以上,通常以三、四、五、七字为多。
1、在历来歌咏李白的诗篇中,徐积的这首杂言诗,是具有独特思致的好诗。
2、杂言诗的价值远远未被发现,其有效价值远远未被发掘出来,中国未来诗歌的发展及其境界、神味,有待于杂言诗的兴盛。
3、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如同万芳园中的百花,竞相斗艳。
4、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5、可见这部分作品乃是汉乐府之精华。《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6、可以说,词是在吸收了近体诗的声律规则以及杂言诗的长短句式基础上形成的。
7、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8、杂言诗句式,字数不一,有整有散,灵活多变。
9、而我们现在杂言诗篇中凡以九言居多者,应当也划入九古的范畴。
10、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的感觉。
11、此外,又有每句字数不一的杂言诗。
12、杂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最初形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即有很多杂言诗,如《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13、书中收录了沈约《八咏》一类杂言诗?也可以据此了解南朝末年诗和赋的融合以及隋唐歌行体的形成。
14、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元曲尤其是剧曲,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衬字”的功能,使中国杂言诗发展到了一个接近完美的状态,达到了一种巅峰状态的完美境界。
15、《诗稿》中的作品,以诗体而论,近体诗数量较多,古风、歌行和杂言诗次之。
16、由于文人对曲的不断雅化,导致了曲这一体制形式也逐渐趋于僵化,而“衬字”运用也越来越少,偏离了杂言诗的根本精神。
17、如果从杂言诗的根本精神的角度入手,或许能取得实效。
18、参见“杂言诗”。
19、谢庄还有一些杂言诗,其中某些句子,已经透露了唐人七言歌行的风味。
20、碑文上下款和碑阴的《游仙篇》杂言诗、题名等,分别出自薛稷、钟绍京之手,两人皆为当时名书法家。
21、它包括《诗经》、古乐府、乐府民歌及六朝以前文人所写的四、五、六、七杂言诗,都称为“古体诗”。
22、《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23、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
24、这是一篇杂言诗,其中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类句式。我国传统诗歌的模式,有四行诗体绝句,八行律诗,另外还有杂言诗体。
25、最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觉到,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体。
26、新诗“内在律”的强调,彻底使形式上的格律变得无足轻重,从而继承了明代民歌的精神,是其在现当代的一种成功转换,是杂言诗从古到今的最完美表现。
27、①杂言诗:杂言诗是旧体诗的一种格式,全诗每句字数不固定。
28、《姐姐》的体裁属于现代韵律诗歌,含四种体式:“通韵齐言诗歌”“通韵杂言诗歌”“变韵齐言诗歌”“变韵杂言诗歌”。
29、每章六句,首句三字,次句五字,馀皆四字,为杂言诗。
30、杂言诗《怀园引》等。
31、杂言诗中已有五言句式。
32、而徐积这首杂言诗,除了深情地赞美李白以外,更称誉李白为乾坤开辟以来,最神奇、最俊逸、最有气骨的英杰,呼之为“诗仙”,尊之为“真英物”。
33、全书收录汉魏六朝一百余位作家共六百七十余篇作品,分为十卷:第一卷为乐府诗,第二卷至第八卷为五言诗,第九卷为七言、杂言诗,第十卷为绝句。
34、就新诗的体制形式来说,正宗的新诗正是一种“杂言诗”。
35、从表现形式上看有四言诗,如《诗经》中的《关雎》、《君子于役》、《蒹葭》,三国曹操的《观沧海》;五言诗如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杜甫的《春夜喜雨》(五律)、《望岳》(五律),李白的《秋浦歌》(五绝)等;七言诗如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七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绝),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七绝),杜牧的《赤壁》(七绝),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七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七律),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七律),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七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七绝)等;杂言诗如唐代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36、杂言诗一般不别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
37、参见“杂言诗”。《楚辞》的杂言体对四言诗体是一大解放。
38、其赋的风格与杂言诗相似;文多“铭、颂”之类。
39、《粤女谣》这首仿古九言与传统以来杂言诗的特点是相应的,并且在语言节奏用韵等均依传统体式,因此称之为杂言体九古。杂言诗,因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而得名,其句中字数不定,最短仅有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
40、凡是以情致或气势胜的诗人,对于杂言诗都有极大的偏爱。
41、特别是七言诗和杂言诗的创作,到了鲍照笔下才更臻于成熟。
42、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而只归入七古。
43、它综合了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楚辞等形式,句法错落有致,灵活多变,在南朝文人诗中,显得别具一格。
44、而我们现在杂言诗篇中凡以九言居多者,应当也划入九古的范畴。玉凌风到汉口后,和摆谱的梁敬九言语冲撞,秦宝翰借机从中挑拨。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