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讼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140
更新于

斗讼:dòu sò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亦作“鬭讼”。争讼。 汉 王充 《论衡·论死》:“妒夫媚妻,同室而处,淫乱失行,忿怒鬭讼。”《后汉书·乌桓传》:“有勇健能理决鬭讼者,推为大人,无世业相继。” 宋 苏轼 《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字》之四:“吏民怜我懒,鬭讼日已稀。”《元典章·朝纲一·政纪》:“诸鬭讼之人徃徃直赴省部陈告。” 清 钱琦 《东郊劝农》诗之四:“尔农不古处,习敝好鬭讼。”★亦作?讼。亦作斗讼。

1、《开皇律》共十二篇,其名为: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

2、《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等十二篇。

3、甚至闾阎琐屑之斗讼,皂隶猥贱之干求,悉达内庭,尽由中降。西湖圣因寺僧明慧者,恃前在内廷法会恩宠,干求遍於江、浙。

4、在唐朝高宗在位的永徽年间,高宗让长孙无忌等人修订完成了《永徽律》十二篇,这基本上是唐太宗时期《贞观律》的翻版,但长孙无忌等人又对《永徽律》做了细致的注释,律的每一条都有详细的解说,还自设问题来解答。唐高宗时下诏:“律学未有定疏,每年所举明法,遂无凭准”,由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刑部尚书唐临、大理卿段宝玄、尚书右丞刘燕客、御史中丞贾敏行等人,“广召解律人”,编定了永徽律,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和断狱等12篇,502条。

5、《唐律疏议?释文?斗讼》:“投匿:隐投文牒,密告人罪,谓之投匿名书。

6、神宗熙宁三年(1070),置勾当左右厢公事所,命京朝官曾历通判、知县者四人分管京城四厢,凡民间斗讼贼盗杖六十以下者可专决,民间称为都厢。

7、邢夫人的弟弟邢德全的绰号“傻大舅”,则是跟他一块儿吃喝的狐朋狗友们所取:“这个邢德全只知吃酒赌钱、眠花宿柳为乐,手中滥漫使钱,待人无二心,好酒者喜之,不饮则不去亲近,无论上下主仆皆出自一意,并无贵贱之分,因此都唤他‘傻大舅’。然而州郡相继陷落,官吏侥幸图存,陈高叹道:“我何能效此辈狐媚以求活耶?”至正十七年底,写《丁酉岁述怀》,概括了这段宦场生涯:当地斗讼成风,居民半是市侩;僧寺驻满兵卒,农户交不出粮秣就受到鞭打;而那些官绅们却到处眠花宿柳,酒绿灯红。

8、《唐律?斗讼》规定:“诸保辜者,手足殴伤人,限十日;以他物殴伤人者,二十日;以刃及汤火者,三十日;折、跌肢体及破首者,五十日。

9、高?等撰成,分名例律、禁卫律、婚户律、擅兴律、违制律、诈伪律、斗讼律、贼盗律、捕断律、毁损律、厩牧律和杂律12篇,共949条(《唐六典》卷六注婚户律作户婚律,贼盗律作盗贼律)。

10、《唐律疏议?斗讼》:“非因斗争,无事(指斗争事)而杀,是名故杀。

11、《唐律疏议?斗讼》:“斗殴者,原无杀心,因相斗殴而杀人者。

12、《唐律》贼盗、斗讼篇中依犯罪人主观意图区分了“六杀”,即所谓的“谋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等。黄海波的戏杀青的第二天一早,他在北京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处理,即使这样,他当天还是一直坚持拍到了半夜,拍完之后才匆匆从廊坊赶回北京。

13、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好喜乖离更相斗讼,恼乱自他,以身语意造诸恶业,展转常为不饶益事,互相谋害,告召山林树冢等神,杀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刹神等;书怨人名,或作形像,以恶咒术而咒诅之;魇魅蛊道,咒起死尸,令断彼命及坏其身。

14、《唐律疏议?斗讼?以赦前事相告言》:“若事须追究者,不

15、《开皇律》共计十二篇、五百条,其篇目是: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

标签: 斗讼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词语造句

本文标题: 斗讼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42943.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