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梨园行:lí yuán xí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伶界,戏曲界。 田汉 《名优之死》第三幕:“我认得你,你是浑蛋,你是孬种,你是我们梨园行的仇敌!”★戏剧界。如:「她在梨园行中真是鼎鼎大名。」
1、收徒拜师,本是梨园行里一桩寻常事。
2、这个词来自梨园行,就是讲演员表演时不讲分寸,乱卖,造作,以致于做派失却了本真实在。梨园行顺应潮流,将声光电化的手段引入到京剧舞台上,于是机关布景风靡一时,让人眼花缭乱。
4、洒狗血,这个词来自旧梨园行,就是讲演员表演时不讲分寸,乱卖,造作,以致于做派失却了本真实在。
6、一起创造了杨派老生艺术,三人的组合为梨园行内所称道;杨宝义,工旦行,杨孝亭之子。
7、自旗装消失、女子剪发,纸花业一落千丈,旗头大花只有梨园行偶然定制,汉头小花还能行销乡间。
8、朱慧芳带着少年的梅兰芳去陪酒,这本是梨园行里伶人都见惯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相公堂子”。
9、这样好似旧社会梨园行中“装腔端架子”、近乎于要挟的举动,往往让一众工作人员伤透了脑筋。
10、清代末年上海梨园行中,凡新戏园落成或旧戏园易主,于开锣演剧前,例有“破台”之举。
11、旧时梨园行的捧角,今谓包装炒作,是媒子托术大显身手的领域,明星大腕为宾作客的谈话类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是此类媒子的忠诚实践者。
12、苗排行第二,故梨园行尊之为“苗二爷”,周信芳那年才18岁,排行第五,苗、周从此论交。
13、唐明皇风流倜傥,表演艺术的造诣极高,梨园行业尊之为祖师爷,或许会亲自秀一秀刀艺也未可知。
14、1945年,梨园行的通天教主王瑶卿收下13岁的杜近芳为徒。
15、所以京剧界追本溯源,称这一行业为梨园行。
16、主持《梨园行》、《音乐圈》、《金舞鞋》等节目。
17、后世称戏剧界为“梨园界”或“梨园行”。
18、著名京剧艺术家周信芳、曲艺家刘宝全,于1925年捐资修建梨园行茶棚,上刻有众多艺人的姓名。
19、旧称京剧界的从业人员为“梨园行”。
20、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梨园行不乏改换行当而大红大紫的先例。
21、戏份儿,在梨园行指的是演员在单场演出所获得的报酬。
23、当时袁美云在梨园行已小有名气,而人们对新兴的电影业知之甚少,甚至认为是儿戏。
24、菊部”(菊坛)泛指梨园行。
25、因此,在“梨园”这个地方培训过表演行当的都叫“梨园行”。
26、梨园行素有“人保戏,戏保人”之说,音乐依然。
27、偏偏他却欢喜梨园行当,学艺之路走得比常人艰辛百倍。
28、翻头,梨园行话,是在一个时间段内重复演出曲目的意思。人说戏子无情,无非是因为这梨园行里逢场作戏者居多使然。
29、父亲喜欢京剧,却坚决反对儿子入梨园行,朱啸风第一次拜师以搁浅告终。
30、棱角分明的面部轮廓+婉转低回的温柔唱腔,以一如最初投身梨园行的热情,进入流行音乐领域。
31、逃回北京后却物是人非,二和走了,她的师傅杨五爷因为她在梨园行身败名裂,与她断绝了师徒情义。
32、提倡适度密植,一般梨园行距不小于4-5m,株距不小于2-3m。
33、盔头”是梨园行的行话,它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
34、无富(连成)不开戏”这句梨园行的老话,形象地道出了“富连成”在京剧科班中“大老”的地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