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朝政:cháo zhèng 基本解释:[power of politics of an imperial court] 朝廷的政治和事务内妃不得干涉朝政皇上不理朝政久矣●详细解释:1. 朝廷的政令。《东观汉记·光武帝纪》:“﹝ 刘秀 ﹞大义略举,因学世事,朝政每下,必先闻知,具为同舍解説。”2. 朝廷政事。 汉 张衡 《东京赋》:“乃羡公侯卿士,登自东除,访万机,询朝政,勤恤民隐,而除其眚。”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下》:“我养汝辈供戏乐耳,敢干预朝政耶?”《红楼梦》第五三回:“ 王子腾 升了九省都检点, 贾雨村 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行在卖酒醋。’这是当时的百姓提取了朝政的精华的结语。”3. 治理朝廷政务。《孔子家语·始诛》:“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 少正卯 。” 王肃 注:“朝政,听朝政。”★◎ 朝政 cháozhèng[power of politics of an imperial court] 朝廷的政治和事务内妃不得干涉朝政皇上不理朝政久矣★朝廷的政事。 【造句】把持朝政、干预朝政 ★朝廷的政事。《三国演义.第一○六回》:「遂封曹爽为大将军,总摄朝政。」《儒林外史.第四九回》:「酒肴十分齐整,却不曾有戏。席中又谈了些京师里的朝政。」
1、努尔哈赤对女真的统一以及在萨尔浒之战后对辽东的扩张,都令明朝政府如芒刺在背。
2、其四,最说明问题的是,吕氏外戚虽然专弄朝政多年,但此次政变时,太尉周勃孤身持节驱入北军(京师两大卫戍部队之一),高呼一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结果全军将士悉数左袒,为刘氏而倒戈反对吕氏。
3、清朝政府曾多次和俄国政府交涉,要求让江东六十四屯居民重返家园,恢复《中俄瑷珲条约》规定的权利,均遭俄方拒绝,其地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属于俄罗斯阿穆尔州。
4、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
5、当时朝政失纲,宋焘对此十分不满,上疏斥责首辅朱赓。
6、他们积极参与朝政、外交、文化教育以及文学创作事业。
7、桓、谢两家俱为东晋高门望族,于朝政所见不一,素不相能,桓伊岂有不知?
8、而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是开国元老贾充之女,年龄大司马衷2岁,又矮又黑,凶狠多诈,也企图操纵晋惠帝以把持朝政。
9、历史名流,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或干预朝政,或著书立说,他们的宏业伟绩和流风余韵,辉照千古。
10、有的人评论说由于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所以抒发这种情感是一大忌讳的,加之辛弃疾流放罢职的身份,所以一腔愁绪只能转到天气上“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结尾。
11、论西汉的内朝政治
12、当时主持朝政的是天官刘宇亮。
13、按说大安年间梁太后把持朝政,恢复蕃礼;囚禁惠宗,数次侵宋,惠宗复位后虽下令以汉礼更换蕃礼,但梁氏母党势力仍强,不可能铸汉文年号钱。
14、后来,宿瘤女辅佐齐愍王管理朝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昌盛与繁荣。
15、再次,宋务光强调人君要关心朝政,禁绝声色。
16、《北齐书?神武帝纪上》:“方今天子愚弱,太后?乱,孽宠擅命,朝政不行。
17、由于葡人报货欺,偷漏税课,破坏了中国向来的抽分法,明朝政府乃改用大抽法,以船舶大小为准,令输纳舶饷。嘉庆六年,英商末氏哈(RichardHall)亦有诉词曰:“公司呢羽等货一体加抽行
18、时清河赵腾上言灾变,讥刺朝政,章下有司,收腾系考,所引党辈八十余人,皆以诽谤当伏重法。
19、故事说的是:清朝末年,朝政腐败,官逼民反。
20、刘邦称帝后,她参与朝政,献策施计,辅佐朝政,机智权变,能谋善断。
21、禁不住齐王的死缠滥打、加上有宰相相英在旁游说,太后准许,但同时提出不论拜师是否成功,都要在一个月之内回来打理朝政,始终“国不可一日无君”。
22、恃边功胁理宗,植私党,专朝政。
23、唐朝晚期,统治阶级奢侈日甚,朝政腐败、赋税苛重、民不聊生。
24、明代中期,因朝政腐败,官吏里胥因缘为奸,均摇遭到破坏。
25、高皇后,临政九年,朝政清明,人称为“女中尧舜”。
26、时神宗皇帝日趋昏庸腐化,纵情酒色,朝政废驰。
27、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
28、早在奈良末期僧侣政权垮台后,贵族势力复又膨胀,以大化改新功臣自居的藤原家的势力恢复显著,尤以其四家中之北家一直扶摇直上,至9世纪下半期,竟达到建立摄关政治、独揽朝政的地步。
29、第二回:“(幽王)自姜后去世,益无忌惮,耽于声色,不理朝政。
30、当时,泉州已成为继广州、交州之后,中国对外交通的第三个贸易港口,但唐朝政府未将“市舶使”设在泉州。
31、《辞参朝政疏》:“不有行者,谁捍牧圉,表里相济,实深实重。
32、一是以资格较浅的官员加“参议朝政”、“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专典机密”、“参议得失”等名号而预宰相事;二是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元勋功臣加“平章事”或“同三品”名号,使其可以继续预闻宰相事务。
33、从此灵太后亲览万机,裁决政事,随手批答,把朝政处理得有条不紊。
34、一百二唐末,朝政腐败,民生凋敝,农民起义风云激荡。
35、陆令萱、穆提婆把持朝政,吏治极其腐败,贿赂公行。
36、时御史安晓仁直言上疏,弹劾太监李连英干预朝政,触怒慈禧。
37、同年,罢济尔哈朗辅政,独专朝政。
38、对清朝政府置广大劳苦大众的疾苦于不顾,采取对外屈膝求和,对内残酷镇压革命起义的政策非常失望,先生为官清正,一心为公,不畏权贵,刚直不阿。
39、成帝即位后,依旧沉湎酒色,皇太后王政君乘机操纵了朝政。
40、年近四旬仍为一介布衣的唐俭,举止潇洒狂放,见到李渊后,无拘无束,侃侃而言,剖析了杨氏隋朝政苛役繁、穷兵赎武、民声鼎沸、分崩离析、不可再造之大势,探索了李氏立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41、惠帝以齐王为大司马,执掌朝政。
42、眉目如画,狡黠多智,把持朝政20年,把朝廷玩弄于鼓掌之间,百官无敢抵牾。
43、她一身傲骨,深深记得她说“绝不会善罢干休”时的倔强与不甘心!杨炎重返朝政后并未善罢干休,以截杀朝庭重臣为名欲置卢杞于死地。
44、除导论和结论以外,本文有七章组成,主要内容有:有关官职的设置、商事权利的设定及其限制、有关市场管理的规定、钱币的发行、税收法、盐茶法、对外贸易法、商事习惯法等等。具体地分析明朝政府如何因时制宜,行使国家的职能,充分利用行政、经济等法律手段调节商事活动,正确评价国家制定法与民间习惯法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明代商事法制所存在的种种弊病。
45、李白曰:“天后朝政出多门,国由奸幸,任人之道,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惟拣肥大者;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用,皆得其精粹者。
46、979年因丁朝开国君主丁部领与其子丁琏同时遭到宫廷侍卫杜释行刺身亡,继任君主丁?年幼无法处理朝政,黎桓趁此跟丁部领遗孀杨云娥太后私通并逐渐夺权。
47、睿久典朝政,清真自守,誉望日隆,渐被疏忌,乃撰古之忠臣义士,号曰《要言》,以致其意。
48、清朝末年,昏庸腐朽的清朝政府丧权辱国,把中华民族推向国将不国的危亡境地。
49、殷商后期,朝政昏乱,传至纣王,更是荒淫无道。
50、宋曾巩《本朝政要策?茶》:“而香象之货,居积停滞,公私皆失其利焉。
51、又道路籍籍,皆云胡僧慧范托浮屠法,诡惑后妃,出入禁奥,渎挠朝政。
52、顾宪成痛恨朝廷昏暗腐败,在讲学之时不免要议论朝政、针砭时弊,批评一些当权的重臣。
53、迎合真宗,大造道观,天禧三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排挤陷害寇准,使去位,丁谓升宰相,勾结宦官雷允恭,独揽朝政。
54、年日朝政府商谈后,朝鲜政府答应重展调查,但此后其并没有对调查进展或者报告做任何声明。
55、近如明朝王振、汪直、曹吉祥、刘瑾、魏忠贤等,专擅威权,干预朝政,开厂缉事,枉杀无辜,出镇典兵,流毒边境,甚至谋为不轨,陷害忠良,煽引党类,称颂功德,以致国事日非。
56、为此,明朝政府经常给予三娘子丰厚的赏赐。
57、皇帝年幼,母后“权理朝政”。
58、时孝武帝不理政事,终日酣歌,朝政由司马道子掌握。
59、张宾被加封为大执法,专总朝政。
60、崇宗李乾顺三岁即位,是西夏的第四代皇帝,因年幼无知,朝政仍由“一门二后”的第二代梁太后操纵;梁氏母党采取附辽反宋国策,继续对宋用兵;并裹胁崇宗御驾亲征,大举入侵宋境。
61、在其260年的统治期间,满族人把持朝政,成为最富有特权的阶层(其次是蒙古人;再次才是汉族人)。
62、在这些人当中,对唐朝政治、法律以及经济感兴趣的不在少数,而原本来自西域居然又被高度融合与发展的佛教文化,更是得到人们的推崇与赞服。
63、诸将、公卿奏事有分歧不以决断时,明帝常常征求马氏意见,马氏“分解趣理,各得其情”,但从来没有以自家私事干预朝政。
64、在极权暴政时期,万马齐喑;在朝政腐败之时,全民随缘腐败,少有廉洁耿介之人;在物欲横流之国,多海上逐臭之夫;在虎狼当道之日,少有勇猛抗争之士。
65、入关第一帝顺治,开创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文武兼备的十全老人乾隆,辅佐圣、世二祖的杰出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两度垂帘听政的慈安、慈禧,给人以扑朔迷离的香妃,还有咸丰、同治……这些曾主宰过国家命运,在清王朝政治舞台上扮演极为重要角色的人物,如今都长眠于此,任由自然的洗礼,历史的评说。
66、皇甫盼宇镇压黄巾,威震天下,但当时朝政日非,海内空虚。
67、看到事态严峻,也奉劝杨骏说:“公为外戚,居重位,握大权,辅弱主,应效法前贤至诚谦顺之道,不应独断朝政。
68、孝宗隆兴二年甲申岁(公元ll64年),金国又举兵南下进捣宋国,权相汤思退不思收复国土,复割地求和,以至朝政不纲,国事日倾。
69、至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
70、五将来年长,即成冠礼,而亲掌朝政,则振兴汉统,复光武之盛事,为期不远也!如今父亲辅政,平定十常侍之乱,罢黜前朝弊政,擢天下名士相佐。
71、蜀土十分富饶,但自光天元年(918)后主王衍继位后,蜀国朝政浊乱,卖官风气盛行,赋敛苛重,主荒民怨。
72、食邑一万二千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与司马懿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