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忘言:wàngyá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1.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三国魏曹植《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隐士,鬚髮皆皓然,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宋陈师道《次韵德麟植桧》:“萧萧孤竹君,忘言理相契。”明陈汝元《金莲记·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惭搜句百无功。”2.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谊。《晋书·山涛传》:“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唐韩愈《祭薛中丞文》:“况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3.忘其所言;不须言说。明沉德符《野获编·言事·抗疏中辍》:“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权奸已败,即往事果真,亦当忘言,此等追叙,似乎蛇足。”
1、似弟习气矫厉,蚩蚩者故当忘言。
2、卦中设象本仪形,得意忘言意自明。
3、正是基于“言意之辨” ,先哲们不断丰富、发展了以象兴意、借象求境、 “得意忘言”的认识、审美与创作思想。
4、清王?《今世说?品藻》:“[林铁崖]每当?会,竹肉闲作,或值徜徉山水之际,时而意得忘言。
5、王弼的观点与这两种看法都有不同,他一方面肯定言、象具有表达意义的功能,一方面又强调言、象只是表达意义的手段,为了不使手段妨碍目的(得意),可以把手段忘记,这就叫做“得意忘象”(得意忘言)。
6、欲辨已忘言。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
7、本来,中国古代孟子的“以意逆志”和庄子的“得意忘言”,对接受和欣赏理论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以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研究杜诗,对杜甫所处时代,政治思想及其抱负情怀等,进行深入探索。
8、谈到中国诗的深厚意韵之时,钱钟书引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语(前后引文在16条)加以证明。
9、他们在工作上配合得特别好,总是得意忘言。
10、唐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韵》:“投分多然诺,忘言少爱憎。
11、《宋诗钞?北山小集钞序》说其“取涂韦、柳,以窥陶、谢,萧散古澹,有忘言自足之趣,标致之最高者也”。
12、(今南京)瓦棺寺所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的病容及病中与人对谈时的特殊神色。
13、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酒不醉,陶然有余欢,中含不尽意,欲辨已忘言。曾国藩
14、阮籍从“得意忘言”的原则出发,将他那亦喜亦哀、亦怒亦乐的情感毫无遮拦地在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便写出了“悦怿若九春,馨折似秋霜”(十三),“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十一),“松柏郁森沉,鹂黄相与嘻”(六十四)等情绪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佳作。
15、《读禅经》诗:“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16、览斯疏而通会,忘言象以冥符。
17、隐几颓如病,忘言兀以喑。
18、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
19、乃至于达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的境界,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20、早在2 00 0多年前,庄子就说过“得意忘言”,“得鱼忘筌”,“得兔忘蹄”的话。
21、言不尽意论对创作论有所启发,得意忘言论对鉴赏论有所启发。
22、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的一派、言不尽意的一派和得意忘言的一派。
23、王生前为人孝友敦睦,资性雅重,居常不忘言矣。
24、忘言之人就是指已得到和领会精神实质的人,因而与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
25、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龙应台
26、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溜霞。
27、(《送东阳马生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8、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对手既然根本就摸不清他的剑路和招式,又怎能防避招架。
29、欲辨忘言当年意,慨遥遥、我去羲农久。
30、按庄子原意,前说“得鱼忘荃(诱饵),得兔忘蹄(捉兔下的套)”;后说“得意忘言”。
31、唐?钱起《同李五夕次香山精舍访宪上人》诗:“忘言在闲夜,凝念得微理。
32、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檐外垂青豆,经中发白蕖,纵辩宗因衮衮,忘言理事如如。
33、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34、问舍地偏为得计,寻幽心远遂忘言。
35、瓦棺寺壁作《维摩诘像》,容貌清羸,神态忘言。
36、早在2000多年前,庄子就说过“得意忘言”,“得鱼忘筌”,“得兔忘蹄”的话。
37、魏晋玄学的“得意忘言”论对我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8、书中不同的章节一个接着一个,如同旅行的几个不同阶段,朝向某个主旋律的内在,朝向某种独一无二情境的内在,而旅行的意涵已迷失在广袤无垠的内在世界,我欲辩却已忘言。
39、倚槛澹忘言,悠然自怡悦。
40、一百五他们在工作上配合得特别好,总是得意忘言。
41、十七年,返故都,住圆广寺,孤云野鹤,相对忘言。
42、《“言不尽意”论内蕴的教育思想》,(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第2002年第4期。王弼发挥《易传》“言不尽意”观点,提出“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之说。
43、②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
44、洁白如玉的玉簪花,虽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火红的色彩,却有郁馥的缕缕幽香,即使花落野塘,却没有“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喟叹,而给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闲情逸致。
45、五有时要感谢生活中的那些挫折和伤害,正是它们成就了你的隐忍、含蓄、修行。让你懂得日暮苍山之美,让你在渐渐远离那些是非和世俗时知道此中有真意,不辩亦忘言。无论何时,沉默和守口如瓶都是人生中最美好和最难以做到的境界。雪小禅。
46、修真景象,自然而然,妙本天成,非笔墨所能尽述,亦非诗文可作雕饰,是故信言未必美言,词句朴陋之处在所难免,读者切莫以辞害意焉,须知意在言外,得意可以忘言也。
47、有时要感谢生活中的那些挫折和伤害,正是它们成就了你的隐忍、含蓄、修行。让你懂得日暮苍山之美,让你在渐渐远离那些是非和世俗时知道此中有真意,不辩亦忘言。无论何时,沉默和守口如瓶都是人生中最美好和最难以做到的境界。雪小禅。
48、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49、高人韵士,目迷而心醉,隐机而忘言,良可惜也。
50、他们在工作上配合得特别好,总是得意忘言。
51、正是基于“言意之辨”,先哲们不断丰富、发展了以象兴意、借象求境、“得意忘言”的认识、审美与创作思想。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