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制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149
更新于

田制:tián zhì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关于农田的制度。《周礼·地官·掌节》“道路用旌节” 唐 贾公彦 疏:“乡之田制与遂同,故知旌节是乡遂大夫所授也。”《宋史·食货志上一》:“其田制为三品:以膏沃而无水旱之患者为上品,虽沃壤而有水旱之患、埆瘠而无水旱之虑者为中品,既埆瘠復患於水旱者为下品。上田人授百亩,中田百五十亩,下田二百亩,并五年后收其租,亦只计百亩,十收其三……餘悉蠲其课。”《清史稿·食货志一》:“田制:曰官田。初设官庄,以近畿民来归者为庄头,给绳地,一绳四十二亩。”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发现的 吐蕃 文中,有一则关于田制的记载。”

1、明初推行屯田制度,不少参加屯田的汉族士兵落籍罗定。如与曹魏屯田制比较,这些农官都应属于民屯组织的农官。

2、生物分解塑胶,是由丰田制造车的概念而来的。

3、他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科举制。

4、均田制从北魏到唐朝历时近三百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对井田制兴起和衰落的一种契约分析

6、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但《周礼》田制中没有公田,亦无公田上的劳役地租,而有按土地不同丰度折合标准亩积的平分耕地的方法。

7、屯田制自汉武帝创设后,直至清代前期仍存在。

8、西晋统一全国后,农业上推出了占田制和课田制,这是西晋的主要土地制度。

9、就此而言,实际上已经预示均田制末日的到来。

10、试论唐前期均田制在西域地区的实施

11、所谓废井田,是指废除从西周开始实行的井田制度。

12、出处宋?苏洵《田制》:“吾之民反戚戚不乐,常若擢筋剥肤以供亿其上。

13、三是家庭承包制下的“均田制”,使土地发挥了社会保障功能,但也使农民对土地十分眷恋,许多农民即使从事二、三产业获得收入能满足较高生活的需要,也不愿放弃土地经营,甚至宁肯抛荒。

14、屯田制的推行对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5、曾著《帝王世纪地名衍推》,衍推三代,包括土田户口,又考据夏、殷、周的九州经界,推算封建井田制度。

16、如西汉末年,王莽实行的王田制,西晋时推行的占田制,北魏、北国、北齐、隋、唐初的均田制都十分有利于造就大批自耕农。

17、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18、季文子推行初税亩,使得被困在井田制上面的奴隶、农民们解放出来,从而私田日益增多。

19、表明在占田制实行后,许多流民注籍占田,使国家户籍剧增。

20、商鞅变法?于孝公十二年(前350)“制辕(通爰)田”?“訾粟而税”?即建立辕田制?计算粮谷收入的多寡而征税。

21、太和九年(485)实行均田制后,改为按丁征收赋税,户调制和九品混通制从此废止。

22、示例宋?苏洵《田制》:“吾之民反戚戚不乐,常若擢筋剥肤以供亿其上。

23、连庆兄并不单指研究历史上奴隶身份的衍变,他还结合了土地所有制和兵制来综合在一起研究,这样不仅仅加深了对奴隶制的阐述的说服力,并且对井田制,屯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都有了更透辟的看法;他对占田制的种种阐释,是精湛的。

24、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

25、宋家钰先生对唐代均田制下民户退田的原因归纳为如下几类:a.户绝退田(包括死绝退田和女子出嫁户绝退田),b.逃死退田(包括户主没落外地身死除籍和限满未归除籍),c.死亡退田,d.漏籍剩退田,e.移户退田(自狭乡移宽乡,或因犯罪移乡),f.还公田(因官府授给的土地遥远,或田地薄恶,不堪佃种,以及民户因无劳力耕种,不能承担赋税,而将地还公)。

26、继而大讲古代车战的经验,累死累活写出长长论文;或者研究古代的井田制,并要拿到今天实行。

27、明代,著名的农学家徐光启深入西南山区考察,西南特有的梯田农业让他大大吃了一惊,他把这个重大发现写入了《农政全书》中,并将梯田与区田、圃田、圩田、架田、柜田、涂田一起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正式载入史册。

28、唐在颁布均田制的同时颁布了租庸调制对农民进行剥削。

29、后(年代不明)收职田,改为折俸钞颁给,职田制遂废。

30、盛于三国的军事屯田制度,是寓兵于农的一种形式。

31、由于对上述问题认识的歧异,学术界对于占田、课田制的产生也有不同看法,主要有四:①认为它是西晋新制,与前代制度无关;②认为它是曹魏屯田的继续和发展;③认为它是汉代“限民名田”的发展;④认为它是战国秦汉以来占田制度的总结。

32、战国秦汉的授田制、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常限田制以至后来的占田制、均田制,都体现了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力,而西汉中期以后的土地兼并、豪强大族的庄园经济,又在国家政权对土地控制力衰弱的情况下,表现出很强的私有色彩。同时,占田制规定农民和课田的数额,使农民有可能依法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缴纳固定的租税,从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西晋初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安定局面,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太康繁荣”。

33、长江上下游各国都认真地执行了占田制。

34、增加了前代所无的八旗田制等。

35、《井田制度探源》,认为田的初义为田猎,为战阵,“田之所象,实与田猎之阵营相符”,“井田之形方,实由田猎社会演变而来”;并对周人的“爰田制”作了新的探索和解释,指出殷周之际,荒土颇多,周人在农业上实行粗耕,地力既竭,便转徙他处。

36、古史和古文字方面有《耒耜》、《再论小屯与仰韶》、《〈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论〈战国策〉的编写及其有关苏秦诸问题》、《论周代田制及其社会性质》、《论西周是封建社会??兼论殷代社会性质》、《陈侯四器考释》、《金文嘏辞释例》、《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甲骨文中所见的儒》、《西周墙盘铭文笺释》、《西周利簋文笺释》、《周原甲骨初论》等论文,论证古史、考辨文字,不乏独到的见解。

37、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的屯田制度。

38、特别是其中部分田地已无须休闲?表明爰田制正在走向消亡。

39、唐政府放弃授田的传统职能,改变直接配置土地资源的方式,渐进地调整均平占田、抑制兼并的政策,最终使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成为土地政策的宗旨。

40、上文所说百分之六十的税收,便由当时屯田制演成。

41、但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对于占田制的实施多有分歧意见。

42、曹魏时期推行的大规模屯田制度在魏末逐渐被破坏以后,公元264年,司马昭决定“罢屯田官,以均劳役”,把大量的屯田客和电四士卒转化为自耕农。

43、通过对甘肃敦煌和新疆吐鲁番发现的唐朝户籍残卷的研究,作者认为唐前期均田制得到了实施。

44、西晋占田制是战国与秦汉以来“名田”制度和限田政策的产物。

45、认为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制体现了奴隶制的发展,表现在罪犯、债务、掠卖奴隶的增多,到东汉时期封建地租剥削关系才取得支配地位。

46、兹证明东莞市金禾田制衣厂已通过认证,并已在东莞114网工商企业数据库中备案,查询更详细的企业资料,请拨东莞企业查询台96060 (人工) 9686810114 (自动) ,该企业编号为2514 。

47、军赋的基础是井田制。

48、实行占田制和户调制,平民一户男女丁二人可占田百亩,其中70亩为课田,据以课税。

49、金先生学开一派,寿登百祀,平生出版专著14部,发表论文100馀篇,在中国古史分期、《周易》研究、孔子研究、井田制度、宗法制度以及上古社会其他文化研究领域,都卓有创见,自成特色。

50、其次,继续改进府兵制,罢中外府,大选诸军将帅,改军士为侍官,扩充府兵来源,广募汉族子弟等充之,除其县籍,归于兵籍,兵民分治,由皇帝直接控制,负有更番宿卫和作战御侮之责,并日益与均田制结合,由兵牧合一的部落兵向兵农合一的封建兵制转化。

51、占田制曾否实行尚有争论,但作为一种土地思想却反映了阻止土地兼并的限田要求,并体现出比前代更为具体的法令规定。

52、许倬云在谈到江南士大夫家族时,曾讲起自家的义田制度,即家族中富裕人家拿出一部分田亩,扶持家族中孤儿寡母的日常生活和继续学业。

53、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由曹操建立。

54、三国魏文帝以后,屯田制度逐渐破坏,屯田客遂成为官僚大族依附农民。枣祗没有被朝中多数官僚的非议所吓倒,到处游说,宣传屯田制的主张。

55、日本的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是参照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而制定的。

56、主要表现在:晋、鲁、郑、楚等国先后在改革田制的基础上,“作州兵”、“作丘甲”、“作丘赋”、“量入修赋”等(《左传》僖公十五年、成公元年、昭公四年、襄公二十五年),扩大兵役和军赋的来源;允许奴隶从军和充当甲士,“国人”从军的制度逐渐向郡县征兵制演变;车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步兵的地位逐渐上升;军权向集权方向发展,文武开始分职等。

57、经济方面,仿北魏的均田制,实行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

58、课田制一般是和占田制合称为占田课田制的。

59、唐行均田制时,遂定僧尼道冠依法受田、纳赋。

60、由于卫所制度是建立在屯田组织基础上的,随着屯田制度的瓦解,卫卒失去自食其力的凭借,只有依赖法定的俸饷,但俸饷之薄又不足以维持生活,卫所制度遂趋于崩溃。

61、宋?魏了翁《古今考?汉书一》:“盖田制坏而乡法废,专以讥防征商,检?盗贼为事。

标签: 田制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词语造句

本文标题: 田制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44734.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