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挂枝儿:guàzhīér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亦作“掛枝儿”。明万历后逐渐流行的一种民间时调小曲。《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西湖上子弟编出一隻《掛枝儿》,单道那花魁娘子的好处。”
1、明冯梦龙《挂枝儿?送别》:“送情人,直送到丹阳路,你也哭,我也哭,赶脚的也来哭。
2、后者对市井妇女爱情心理的大胆恣肆,揭示得透彻淋漓,而又别具一种俚质的风味;象“王魁薄也不似他,桂英薄命也不似咱,恨来提着名儿骂”(〔醉罗歌〕),以及用〔挂枝儿〕、〔锁南枝〕曲调写的一些作品,都颇为人们所爱诵。
3、明冯梦龙《挂枝儿?是非》:“你缘何不与我争口气,相交还是我,过后悔时迟。
4、’”明?冯梦龙《挂枝儿?花开》:“预把牡丹台芍药整葺完成。
5、(《叙山歌》)并亲手搜集、整理了《挂枝儿》、《山歌》等民歌集。
6、出处明?冯梦龙《挂枝儿?多心》:“初相交,指望你一心一路;到如今,眼面上做工夫。
7、《挂枝儿?跳槽》:“明知我爱你,故意来放刁。
8、示例明?冯梦龙《挂枝儿?多心》:“初相交,指望你一心一路;到如今,眼面上做工夫。
9、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冯梦龙,他编写《山歌》、《挂枝儿》山歌集,对民间文学中对情欲的大胆直露的张扬击节叹赏;其《情史》则以q隋"相标榜,"以情而教",大讲忠孝节烈。无不精通,当他初入京城时,在京著名学者纪昀、钱大昕、王鸣盛等人都为戴震学问的渊博而折服,“叩其学,听其言,观其书,莫不击节叹赏”,戴震的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平无疑是中国十八世纪的高峰标志。
10、《挂枝儿?爱》:“爱你打我的手势儿娇,还爱你宜喜宜嗔也,嗔我时越觉得好。
11、……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何来,真可骇叹。写到“河上秋林八月天,红珠颗颗压枝园;长腰健妇提筐去,打枣竿长二十拳”,又有诗人写到“春风已过又秋分,打枣声宣隔陇闻;三两人家十万树,田头屋脊晒云红”,金秋时节小枣丰收的景象如闻其声,如观其景。
12、明冯梦龙《挂枝儿?眼里火》:“谁人不羡你,伶俐更丰标。
13、《挂枝儿?缘法》:“有缘法那在容和貌?
14、明冯梦龙《挂枝儿?趁船》:“夜来光景都瞧破,起手儿是怎么样,结末又如何。
15、明冯梦龙《挂枝儿?痒》:“便泼上飞滚的热汤也,只讨得外面皮儿的苦。
16、一作《倒挂枝儿》或《挂枝词》。
17、此外,在花灯的曲调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明清小曲,如挂枝儿、打枣竿等,都是流行与明万历以后直到清初的民间小曲。
18、例如,玉娘唱的小曲,只能是"挂枝儿”"打枣竿”"劈破玉”之类,如唱"茉莉花”,岂非成了笑话?
19、明冯梦龙《挂枝儿?蚊子》:“蚊虫儿,生就你惺惺伶俐。
20、《挂枝儿》十卷,今存三百七十九首。
21、【示例】明?冯梦龙《挂枝儿?不凑巧》:“香消玉减因谁害,废寝忘飧为谁来,魂劳梦断无聊赖。
22、明冯梦龙《挂枝儿?相思》:“那一日与你把眼色丢,到如今,意悬悬还不能勾成就。
23、当时流行的曲牌有《锁南枝》《傍妆台》《挂枝儿》《山坡羊》等。
24、明冯梦龙《挂枝儿?自怨》:“灯花鹊噪难凭断,除非梦儿里枕上得片时欢。
25、《挂枝儿?性急》:“兴来时,正遇我乖亲过。
26、《挂枝儿?伤病》:“玉人儿,这几日,身子有些不快。
27、明冯梦龙《挂枝儿?咳嗽》:“咳嗽不已,便成痨怯矣。
28、明冯梦龙《挂枝儿?花》:“好似水面上的杨花也,浪宕没定准。
29、《挂枝儿?缘法》:“有缘法那在容和貌?此一来,也是唐僧的缘法,合教大圣成功。
30、《挂枝儿?伤病》:“恨不得将你病移在我身上害,我害到不打紧,你病教我好难捱。
31、《挂枝儿?镜》:“镜子儿,一块儿,团圆的妙。
32、出处明?冯梦龙《挂枝儿?木梳》:“木梳儿,我爱你齿牙干净……向妆台设个誓:愿得白头相并!
33、《挂枝儿?阻雨》:“早知是这样的天光也,不如不约他来了。
34、《挂枝儿?查问》:“你今番出来迟,必有些缘故。
35、其中尚有一些挂枝儿、银纽丝、寄生草、劈破玉等旧曲;有连说带唱的岭头调,类似北方岔曲;还有满江红、湖广调的绣荷包、绣汗巾。
36、明冯梦龙《挂枝儿?魇到》:“俏冤家,昨朝时,去得一溜。
37、《挂枝儿?叮嘱》:“我的乖乖,人前休把风月卖。
38、’”明冯梦龙《挂枝儿?骂杜康》:“俏娘儿指定了杜康骂。
39、《挂枝儿?镜》:“往时相照顾,指望永团圆。
40、《挂枝儿?妓》:“子弟们初出景听我教导,第一件要老成,切莫去闹。
41、明?冯梦龙《挂枝儿?得书》:“谁想今日里,盼望这一封书。
42、明冯梦龙《挂枝儿?耐心》:“锦文织就,薄幸回颜。
43、明冯梦龙《挂枝儿?花开》:“有侍儿惠柔,慕公丰标。
44、《挂枝儿?五更天》:“莫负了有限的好风光,似这等闲是闲非也,待闲了和他讲。
45、……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何来,真可骇叹。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