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徐偃:xú yǎ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见“ 徐偃王 ”。
1、徐国的历史传至第32世时,国君即东夷盟主徐偃王。
2、周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
3、时栋《徐偃王志》、六朝唐宋以来的谱牒编制的《徐王诞以前世系表》和《徐王诞至徐福世系表》。
4、盖徐偃王自与宋王偃有关,不必以徐驹王疑之也。
5、王时,考之《春秋传》及《楚世家》,均无徐偃王事。
6、等记载,徐偃王不是败退彭城东山,而是南逃江苏。
7、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彭城一带的山中。
8、然称徐偃王以仁义灭国,则三说皆同。
9、徐偃王处汉东,(汉疑应作潢。
10、徐偃王终被追杀,怀抱美玉投海而死。
11、由于徐偃王的仁义备受称赞,周在击败徐偃王后,又被迫封徐偃王的次子宝宗为爵,置都彭城,继续治理徐国,这便是今天的梁王城的由来。
12、《衢州徐偃王庙碑》:“王之闻孙,世世多有。
13、唐韩愈《衢州徐偃王庙碑》:“梁桷赤白,?剥不治。
14、徐偃王之裔、徐国国君晤见季札时,非常喜欢季札所佩的宝剑,徐君不便明言,季札虽心知其意,无奈刚刚出使,宝剑是身份的象征之一,不能相赠。
15、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
16、出兵讨伐徐偃王。
17、他自称徐偃王,率各国联军向周进攻。
18、徐偃王很小时,体现出高人一筹的才干,而且“容貌端庄,才器雄略”。
19、《淮南子》: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
20、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③无武亦灭。
22、2008年,徐偃王诞辰3000周年,撰写历史故事以作纪念。
23、[唐]工八分书,尝书唐重立徐偃王碑。
24、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
25、不仅如此,徐偃王尚有“欲霸上国”的雄心。
26、韩昌黎《徐偃王庙碑》:徐为赢姓国。
27、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
28、楚文王在春秋时,与徐偃王不同时,有人认为“荆文王”的“文”是衍文。
29、《通鉴辑览》:徐偃王地方五百里。
30、而来,则仍与徐偃王行仁义而见灭于楚者不同。
31、徐氏者为徐偃王二十九裔孙徐谘之后。
32、《衢州徐偃王庙碑》:“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继迹史书。
33、后来人们在这里建造了徐偃王庙来纪念他。
34、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35、此徐偃王之故事也。
36、③徐偃王:相传为周穆王时徐国的国君,以仁义治国,江淮诸侯顺从他的大约有三十六国。
37、逐徐偃王至彭城以北。
38、唐?韩愈《徐偃王庙碑》:“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继迹史书。
39、徐偃王庙碑》即本此为说。
40、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
41、张?曰:刘璋愚弱而守善言,斯亦宋襄公、徐偃王之徒,未为无道之主也。
42、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徐偃王是徐国君主,只有他才有这么多豆设祭的排场。
43、离方山数里的大唐岭东,为古徐偃王城遗址。
44、《水经注?济水》:“?徐偃王?长而仁智。
45、而徐偃王反,缪王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46、徐偃王逃往何处,众说纷纭。
47、事例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世有~,引绳墨经纠余不逮者,祷祀求之矣。不仅如此,徐偃王在都城外还建筑了他与宠妃的离宫和偃王夫人祷祀处及梳妆楼。
48、徐偃王治国有道,曾很强盛,后被吴所灭。
49、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50、夹击徐,徐偃王被杀。
51、苏轼曾于黄庭坚处试众工笔,苏轼《东坡题跋五?书鲁直所藏徐偃笔》:“鲁直出众工笔,使仆历试之,笔锋如著盐曲蟮,诘曲纸上。
52、[唐]工八分书,尝书唐重立徐偃王碑。工诗及画,尤善人物花鸟,又工八分书。
53、《秦本纪集解》引《尸子》曰:“徐偃王有筋而无骨,?谓号偃由此。
54、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干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
55、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
56、这是指徐偃王所建的徐国。
57、上饮酒唱和,尽情欢娱,乐而忘归,国都不见君主回来,朝纲逐衰,酿成徐偃王之乱。
58、唐代就有人认为徐偃王是逃到浙江的。
59、徐偃王对下属以仁义相待,有6个诸侯向他朝贡臣服。
61、造父事周穆王为股肱,随王乘上四辂之车,到昆仑山会西王母,欢饮琼液之酒,回国后,有徐偃王作乱,造父汇集四岳之兵,扑灭偃王,受封于“赵”,把山西塘(原晋县)改为“赵城”,后来该地设立官府,就称为“赵城县”,今,从此我族定姓于赵,千秋万古,永不更易。
62、次日,周穆王率大军攻打徐偃王,大破之。徐偃王复国于邳,国都建在下邳理所当然。
63、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