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绣女:xiùnǚ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亦作“綉女”。1.从事刺绣的妇女。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周文矩》:“有贵戚游春、擣衣、熨帛、绣女等图传於世。”2.泛指少女。《醒世姻缘传》第二三回:“秀才们抱了几本书,就如绣女一般,除了学裡见见县官,多有整世不进县门去的。”3.指封建时代备选为妃嫔宫女的少女。明冯梦龙《智囊补·明智·大水》:“天啟初,吴中讹言中官来采绣女,民间若狂,一时婚嫁殆尽。”《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传説道:‘十个绣女要一个寡妇押送。’赶得那七老八十的,都起身嫁人去了。”明无名氏《云间杂志》卷中:“隆庆二年,讹传京中点綉女,一时男女尽皆配合,不论长幼良贱。”参见“秀女”。★亦作绣女。
1、作品有《刺绣女工》、《画家颜文梁》、《阿勒惠支》等。
2、那一世,你为古刹,我为青灯;那一世,你为落花,我为绣女;那一世,你为清石,我为月牙;那一世,你为强人,我为骏马。佛说五蕴皆空,可这红尘却总被诸多缘分填满。佛入红尘,红尘便是道场。白落梅
3、明无名氏《云间杂志》卷中:“隆庆二年,讹传京中点绣女,一时男女尽皆配合,不论长幼良贱。
4、当年,各路选聘的善绣工匠入文绣院授艺,300名绣女云集京师,龙飞凤舞,宋时开封,刺绣之花可以说开遍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
5、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时品》:“至若榴花似火,家人摘以簪头;凤草飞红,绣女敲而染指。
6、汴绣,也称“宋绣”,距今800余的北宋时期,刺绣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做为北宋都城,其皇宫没有“文绣院”聚集全国杰出绣女300余人,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绣制官服及装饰品,因而也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在民间,刺绣则更为普遍,当时开封大相国寺东门外有一条街叫“绣巷”,即是绣姑绣作了聚居的地方,又是专卖刺绣品的著名市场,放眼寺院内外,十里都城,到处是珠帘绣额,巧制新装,名绣佳作,竞相生辉,明代大学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画笺》一书中赞曰:“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职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
7、攻苦书郎,不敢光阴容易掷;耐勤绣女,漫将春色等闲抛。
8、来源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都则道百媚千娇,送的人四分五落,两头三绪。蒙面贼挟持红绣女索要红家祖传刺绣“百媚千娇',红浩然为保护妹妹双眼受伤,未婚妻因此提出退婚。
9、走进香魁居,牡丹花香扑鼻而来:清秀、从容的茶艺师热情迎宾;汉白玉雕刻的牡丹仙子亭亭玉立;一池四季吐艳的姚黄魏紫婀娜多姿;左侧墙上著名画家王绣女士的《艳冠群芳》,端妍富丽,妙得生意,带给人“国运昌,牡丹兴”的由衷感慨。
10、汴绣,也称“宋绣”,距今800余的北宋时期,刺绣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做为北宋都城,其皇宫没有“文绣院”聚集全国杰出绣女300余人,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绣制官服及装饰品,因而也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在民间,刺绣则更为普遍,当时开封大相国寺东门外有一条街叫“绣巷”,即是绣姑绣作了聚居的地方,又是专卖刺绣品的著名市场,放眼寺院内外,十里都城,到处是珠帘绣额,巧制新装,名绣佳作,竞相生辉,明代大学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画笺》一书中赞曰:“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
11、杜霄云欲带红绣女逃离小镇未果,要被点天灯,红绣女为保护杜霄云而委曲求全,留在了杜家。
12、据记载: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皇宫设有“文绣院”,聚集三百多名绣女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刺绣服饰和绣画,所以宋绣亦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
14、一介绣女,如何在泥泞中挪足?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