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腔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261
更新于

昆腔:kūn qiā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亦称“ 崑山腔 ”。传统戏曲剧种名。原为 元 末 明 初 昆山 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 明 嘉靖 间经 昆山 人 魏良辅 的革新,变 弋阳 海盐 故调及民间曲调为昆腔,初只行于 吴 中,后渐流传各地,盛行于 明 末 清 初。以演唱传统剧本为主,兼用笛、笙、箫、琵琶伴奏,舞蹈优美,曲调细腻婉转,又有“水磨腔”之称。 明 徐渭 《南词叙录》:“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於 江西 ,两 京 、 湖南 、 闽 、 广 用之;称餘姚腔者,出於 会稽 , 常 、 润 、 池 、 太 、 扬 、 徐 用之;称海盐腔者, 嘉 、 湖 、 温 、 台 用之。惟崑山腔止行於 吴 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花月痕》第六回:“好一会, 曼云 等以次唱完, 小岑 笑道:‘如今该是 秋痕 崑腔一开生面了。’”《老残游记》第二回:“他又把那南方的什么崑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地方戏曲声腔之一。 元 代产生于 江苏 昆山 ,故称。 明 人 魏良辅 等又吸取南曲、北曲、弋阳腔之特点,加以改革,遂渐臻于完善,成为 明 清 两代主要戏曲声腔。又称昆曲、昆山腔。

1、当“昆、乱”或“昆、高、乱”并称时,乱弹系作为昆腔或昆腔、高腔以外各剧种统称,3、有人把京剧称为“乱弹”,如过去以“文武昆乱不挡”形容演员能兼演昆剧和京剧,4、某些剧种因兼唱多种不同声腔源流的腔调,剧目、也以乱弹为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等。

2、在《日下看花记》中曾有“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磐同音,歌咏升平,伶工荟萃,莫盛于京华”的记载。

3、关于昆腔传入北京的时间问题

4、从中可以看到嘉庆年间北京剧坛,虽仍以昆腔为正宗,但情况有了变化,如三庆部就以徽调为主,其中“徽班老宿”高朗亭,有魏长生的高足刘朗玉。

5、此剧原名《还魂记》,由明至今,几乎成为昆曲之代名词,昆腔巍然曲宗,牡丹艳冠群芳。

6、西派皮影大都是被请到家里唱堂会,高腔、锣鼓逐渐不适应了,为了适应市民的欣赏习惯,影人变小了,改锣鼓为丝弦,改高腔为低腔即昆腔,又叫“水磨腔”,顾名思义,它的唱腔像水磨一样细腻、圆润、高雅、悠长。

7、海盐腔在南宋时得到第一次改革与勃兴,至明初海盐腔内部自然发生了第二次改革与勃兴,最终裂变为昆腔。

8、上演剧目属于正宗的昆腔戏不多,只有《关公训子》、《单刀赴会》(以上出于《单刀会》)、《疯僧妇秦》(出自《东窗事犯》)、《悟空借扇》(出自《西游记》)、《打措回书》(出自《白兔记》)、《插花功宴》(出自《宵光剑》)、《端午藏舟》、《相梁刺梁》(以上出自《渔家乐》、)《醉打山门》(出自《虎襄弹》)、《卸甲封王》(出自《满床笏》)、《对刀步战》、《别母乱箭》(以上出自《虎口余生》)、《水漫金山》(出自《雷峰塔》)等。

9、嘉庆年间四川《汉州志?风俗》记:“至报赛演剧,大约西人用秦腔,南人用昆腔,楚人、土著多曳(弋)声,曰高腔”.《绵州志》也载:“乐部向有楚音、秦音,城乡酬神赛会在所不废”。

10、昆腔是几大戏曲声腔之一,在明代发展很快。

11、昆腔保留的曲牌较多,曲牌版式大体可以分为正板、青板、吊句子三种。

12、魏良辅从此名声大振,被誉为“国工”、“曲圣”,乃至昆腔(南曲)“鼻祖”。

13、昆腔子弟都穿着“半截长衫”,止身是白竹布,下半是湖色杭绸。

14、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

15、随着京剧在市民阶层中观众面的扩大,民间殷实人家办堂会戏,一改往昔由清音班(堂名班)座唱昆腔戏的习俗,纷纷延邀京班髦儿戏之女伶表演。

16、以南、北路为主,兼有吹腔、昆腔、杂腔小调。

17、瓯剧以温州乱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微调、摊簧、时调等六种声腔唱调,是我国古老的多声腔戏曲剧种之一,有着丰富的传统艺术,并被日本、美国、韩国、新西兰,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和研究。

18、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形成于江苏昆山县。

19、瓯剧的音乐唱腔由高腔、昆腔、乱弹、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构成,现代瓯剧以唱乱弹腔为主,兼唱他腔。

20、然而,北昆专家白如鹤对严凤英的表演提出批评。如昆腔就发展出北昆、川昆、湘昆等共称昆腔系统。

21、另外,还有高拨子、四平调、徽调、昆腔、板儿腔、吹腔、高腔、看山腔等杂腔杂调。

22、后又从学于丁兰荪,工六旦,兼五旦,某些四旦及昆腔、吹腔武旦戏亦能应行。有些史实,如苏祗婆五旦七调、八音之乐、隋七部乐等,均不见于他书,弥足珍贵。

23、吟诵是即兴的,没有谱,但它应用的是昆腔和弋腔。

24、兴致来时“哼三数句昆腔,皆楚楚有致”;忽闻旧友噩耗,立时怆然涕下;酒瘾发作,三五斤酒不在话下;诗兴大发,则挥笔成篇。

25、湘剧唱腔中有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四种声腔,

26、诸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形成一种舒徐婉转,细腻流畅的新腔,称为“水磨腔”,也就是“昆腔”。

27、这致使昆腔传奇显现出全新的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在戏剧舞台上展示出一幅幅“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生活场景。

28、婺剧兼唱高腔、乱弹、徽戏、时调、金华昆腔,但金华昆腔所占的比重日小,甚至《雪里梅》等昆腔剧目也已改唱乱弹。

29、金华昆腔,是南昆的一种,其历史远比北昆要悠长。

30、自此,辰河戏逐步发展成为以高腔为主,兼有昆腔、低腔和弹腔的多声腔剧种。

31、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

32、昆腔以昆笛(曲笛)领奏,类似京剧的吹腔。

33、不仅雅部昆腔更日趋没落,连花部的京腔也大为失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燕兰小谱》)。

34、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

35、滚板、流水板、大汉腔、小汉腔、昆腔、阳腔、快板、顶板。

36、昆腔整本戏有《金印记》、《金雀记》、《渔家乐》等,皮簧戏在东河戏中占多数,如《九江为王》等。

37、于昆腔之劫余得此手泽,亦是胜缘,如见优昙拈花一粲也。

38、金石铿然,谱传藩邸戚畹,金紫熠?之家,而取声必宗伯龙氏,谓之‘昆腔’”(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39、昆剧是一种戏曲声腔、剧种、简称昆腔、昆曲或昆剧。

40、考查今之柳子戏,可以明显看出它还保留有高腔、青阳腔和昆腔的成分,说明在由俗曲衍变为戏曲形式的过程中,它曾对已经成熟的高腔、青阳腔、昆腔多所吸收和借鉴。

41、巴陵戏的昆腔,源于明代盛行的昆山腔。

42、2010年11月,在进京参加“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调演”后,经过19位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全国戏剧文化奖评委会资深评委的严格评选,桂阳湘剧团新编湘剧昆腔古装故事剧《一天太守》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10个奖项,分别为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奖、优秀演出奖、编剧奖金奖、技导奖金奖,疯秀才高北斗扮演者罗建华、史太守扮演者曹腾飞、李六娘扮演者李谋香、盛通判扮演者胡建雄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表演奖金奖”,太守夫人扮演者邓余莉、乞丐甲扮演者雷海兵获表演奖银奖,肖寿康、唐秋明获作曲奖金奖,吴介隆、廖政委获灯光设计奖金奖,曾云华、李霞英获人物造型奖金奖,谭国强、李四高、欧阳丽、邓志毅获舞美设计奖银奖,桂阳县湘剧团乐队获集体伴奏奖,郴州市文化局、桂阳县文化局、郴州市艺术研究所获优秀组织奖,王文金、谢能姣、许贤志获贡献奖。

43、辅助魏良辅对流行于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进行整理,加工成“水磨腔”(即“昆腔”),经他改造后的三弦也成了伴奏主乐器。

44、“柳摇金序”、“玉芙蓉”、“爬山虎”、“撞金钟”、“急三炮”、“四大锣”、“出天子”、“朝天子”、“散朝歌”、“风入松”、“宴驾令”、“园林好”、“园林好序”、“收江南”、“清江引”、“滴溜子”、“江儿水”、“香柳娘”、“水龙吟”、“一骑马”、“满堂花”、“沽美酒”、“忙开舟”、“到春天”、“寿筵开”、“画眉序”、“龙凤阁”、“紫金环”、“泣颜回”、“一官迁”、“朝元歌”、“五马”、“二犯”、“石榴花”、“雁儿落”、“一枝花”、“步步娇”、“傍妆台”、“山坡羊”、“下天堂”、“家住在”、“紧风开”、“搭拉苏”、“人稀求旺”、“夜夜锤”、“荞麦穗”、“抬阁”、“报公子”、“满营吹”、“二虎碰”、“馍国南”、“辕门鼓”、“正、反门子”、“小合音”、“狗连蛋”、“老昆腔”、“尾声”。

45、素有“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之称的程长庚,继承徽班兼容并蓄的传统,冶徽调、汉调和昆腔等多种声腔于一炉,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46、拜堂令”、“落马令”、“将军令”、“得胜令”、“新水令”、“折桂令”(抖双车)、“王八令”、“逍遥令”、“拆书令”、“哪吒令”、“报马令”、“回马令”、“销军令”、“状元令”、“走马令”、“中军令”、“大、小宫花”、“大、小红桃”、“云霄阁”、“二迷子”、“普天乐”、“十番子”、“金勾挂油瓶”、“扬州”、“扬州开门”、“唢呐皮”、“打老虎”、“苦中乐”、“快、慢欠场”、“前、后四句”、“五六五”、“梆子娃娃”、“大笛娃娃”、“红绣鞋”、“点绛唇”、“粉蝶儿”、“柳摇金”、“柳摇金序”、“玉芙蓉”、“爬山虎”、“撞金钟”、“急三炮”、“四大锣”、“出天子”、“朝天子”、“散朝歌”、“风入松”、“宴驾令”、“园林好”、“园林好序”、“收江南”、“清江引”、“滴溜子”、“江儿水”、“香柳娘”、“水龙吟”、“一骑马”、“满堂花”、“沽美酒”、“忙开舟”、“到春天”、“寿筵开”、“画眉序”、“龙凤阁”、“紫金环”、“泣颜回”、“一官迁”、“朝元歌”、“五马”、“二犯”、“石榴花”、“雁儿落”、“一枝花”、“步步娇”、“傍妆台”、“山坡羊”、“下天堂”、“家住在”、“紧风开”、“搭拉苏”、“人稀求旺”、“夜夜锤”、“荞麦穗”、“抬阁”、“报公子”、“满营吹”、“二虎碰”、“馍国南”、“辕门鼓”、“正、反门子”、“小合音”、“狗连蛋”、“老昆腔”、“尾声”。

47、昆腔、高腔、川剧、滇剧、秦腔均有此剧目。

48、随着昆腔的衰落,散曲逐渐脱离音乐而成为徒诗的一种艺术形式。

49、辰河昆腔源于昆山腔。

50、赣剧的音乐演奏可以分为高腔、昆腔和弹腔三大类。

51、艺人在演唱时为了应酬,甚至还兼唱一些昆腔杂调。

52、昆腔自形成至此,已成500余年,不外乎在歌楼舞榭,供人茶余饭后欢娱而已。

53、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都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

54、粤剧基本声腔为梆子、二簧,兼有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说唱、小曲杂调等。

55、辰河戏以高腔为主,兼有低腔、昆腔、弹腔。

56、故又称“高阳昆腔”,1917年由王益友,韩世昌、侯益隆、陶显庭等组成“荣庆社”到北京演出。

57、(同前)嘉靖初年,魏良辅改造昆腔,“转喉押调,度为新声”(《虞初新志》)。

58、昆腔又名“昆山腔”、“昆曲”、“昆剧”。

59、按声腔分,南北路和小调剧目占420个,昆腔戏只有3个。

60、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

61、出生这里,同时这里也是竹马落子、北昆腔的发祥地。

62、后滩剧目有从昆腔的丑角戏和其它剧种中的戏谑段子里过来的滑稽段子,还有从民间花鼓戏里改编的一旦一丑的对子戏,以及由丑脚独唱的时调小曲和有关时事新闻的说唱段子,如《教歌》、《张三借靴》、《嵩寿》、《呆中福?洞房》、《琵琶记?大小骗》等;也有移植自花鼓戏和其它剧种的小戏,如《扦脚做亲》、《探亲相骂》、《卖草囤》、《卖青炭》、《卖矾》、《捉垃圾》、《打斋饭》等;还有改自曲艺的,如《游观十八景》等。

63、辰河戏中,还包含有辰河昆腔、低腔和弹腔。

标签: 昆腔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词语造句

本文标题: 昆腔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47607.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