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187
更新于

骈文:piánwén 基本解释:[rhythmicalprosecharacterizedbyparallelismandornateness]文体名,与散文相对称。也叫骈体文。因其字句皆成对偶而得名,其以四字六字与四字六字相对为基本句法者,别称四六文。并讲究声律的调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详细解释:文体名。指用骈体写成的文章,别于散文而言。起源于汉魏。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易于讽诵。迨南北朝,专尚骈俪,以藻绘相饰,文格遂趋卑靡。唐代以来,有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称四六文,即骈文的一种。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十章第二节:“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这种文体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骈文piánwén[rhythmicalprosecharacterizedbyparallelismandornateness]文体名,与散文相对称。也叫骈体文。因其字句皆成对偶而得名,其以四字六字与四字六字相对为基本句法者,别称四六文。并讲究声律的调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文体名。相对于散文。字句整齐、对偶工整,讲究词藻华美与音韵和谐。盛行于六朝及初唐,为当时文章的正格。 △骈体文★文体名。对散文而言,字句骈俪,注重声色藻绘,盛行于六朝及初唐,为当时文章正格。参见「骈体文」条。

1、而论清代骈文家犹多,弥足珍贵。

2、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

3、有不少人把“丽辞”、“丽语”、“偶语”、“俳语”当作骈文的代词。

4、刘师培《<骈文读本>序》:“然?銮失和,虽有金辂樊缨,末由昭其度;双璜错鸣,虽有韫?幽衡,末由?其娓。

5、通体以散文、诗、骈文组成:散文最多;诗其次,多为七言,间有攒十字,

6、序用骈文写成,古奥典雅,能协音律,时人多有赞誉。

7、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相比而言,这种老道,清淡而精确的白描,没有深厚的功力是做不到的,远非堆砌词藻可比。

8、摘要乾嘉年间的汉学派、史学派、桐城派、骈文派之争,其焦点所在,是确立文章正宗。

9、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10、(《中国骈文史》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1、《六朝丽指》用传统的骈文话的形式写成,1923年出版。

12、柳宗元《乞巧文》形容骈文句式中说“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便以四六句为骈文主要特点。

13、如《岳飞叙复元官制》,词婉义正,是宋代骈文佳作。

14、自隋唐以降,特别是韩愈领导了古文运动,欧阳修又发起了“诗文革新”,骈体文江河日下,虽然仍不时有名作产生,但已经不是古文之主流,而到明代更是大受排斥;清初骈文有了复苏的迹象,但在《古文观止》成书时还并未形成气候,直到几十年后乾嘉时期李兆洛(1769?1841)编纂《骈体文钞》,才正式提出骈散并行,“相杂而迭

15、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16、刘师培讲到中国骈文的特点的时候,曾说:“禹域所独然,殊方所未有”(《中国中古文学史》)。

17、事实上,骈文所谓的“骈四俪六”已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18、文向诗靠拢,出现了诗化的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了骈赋。

19、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20、历来论者,往往推崇庾信为六朝首屈一指的骈文家,这是由于他善于运用典故,纯熟地驾驭“骈四俪六”的语言格式,毫无生硬之感。

21、对于前人关注较少的唐代及以后的骈文,作者也特别注意,唐代骈文就用了两章的篇幅来介绍,一章介绍唐代骈文概况,勾勒出其时代风格与初、盛、中、晚四唐的演进轨迹。

22、骈文美学,起源于“文笔对立、;文笔分裂”。

23、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就记载了9首漱口方,分别治疗牙痛、齿衄、舌衄、喉风、烂喉痧等病证。【按语】猩红热,中医称“烂喉?痧”、“疫喉痧”,是外感温热疫毒,从口鼻而入,内犯肺胃所致。

24、而骈文改革表达的内容也远较骈文深广。

25、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引用)”。

26、文人士大夫竞相在骈文中展现自身的博闻广识,广泛地征引各类知识,导致了刘宋骈文的用典之繁。

27、《清词菁华》:蕴章学识淹博,长于骈文诗词书法,妙绝精工。

28、工诗、词、骈文,他的骈体文,亦是清初大家。

29、后师从桐城派姚鼐,创作骈文。

30、蔡邕是东汉后期的文坛巨匠。他对于骈俪化的追求和探索,对六朝时的骈文创作有直接的启发意义。

31、除数理外,他曾在中大文学院开《历代骈文》等课程,著有《班书学说》、《潮州八声误读表》等书;他撰写的人物传略和碑铭曾为时人所传诵。

32、我觉得骈字的发展,是骈文发展的基础;而佛经的翻译,给我们有很大的推动。

33、但他最负盛名的不是诗,而是骈文《与陈伯之书》。

34、唐骈文”云:“纵考有唐一代之骈文,初唐犹袭陈隋余响,燕许微有气骨,陆宣公善论事,质直而不尚藻饰,温李诸人所谓三十六体者,稍为秀发,唐骈文之变迁,其荦荦大者,如是而已,律赋诸家,虽亦四六之流,要为浅薄,不足取焉。

35、他还撰写过一篇骈文,其中概括了自己的一生??也是读书种子,也是江湖伶伦。

36、欧阳修《采桑子?西湖念语》、苏轼《乞常州居住表》、南宋汪藻《隆佑太后告天下手书》、方岳《两易邵武军谢庙堂启》等都是相当出色的骈文。

37、脉入城半里,突起文殊大早,约高六文。骈文也称四六文,兴于南北朝,盛于唐宋。

38、汉赋从它产生之初起就与骈俪结下了不解之缘,汉赋是最便于产生并容纳骈俪的土壤,因此,汉赋是骈文之一体。

39、又颜延之之骈文,典故繁博,修辞巧丽。

40、太学体既无古文的平实质朴,又乏骈文的典雅华丽,直以断散拙鄙为高,完全与骈体文唱对台戏,因此并不值得称道。

41、摘要骈文于刘宋时期,首开大量用典之风,这在骈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2、也称“骈体学”、“骈文体格学”、“骈俪学”或“骈偶学”;因其常

43、遗作有诗30首,骈文80多篇,惜今都佚失。

44、钱基博还撰有《文心雕龙校读记》、《骈文通义》。

45、所以,《史通》既总结前史在叙事方面的好经验,又批评各史存在冗句烦词、雕饰词藻的病例,尤其反对骈文入史的做法。

46、他继承并发挥了孙德谦的观点,以为六朝骈文“大指主气韵,勿尚才气;崇散朗,勿嬗藻采。

47、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

48、骈文也称四六文,兴于南北朝,盛于唐宋。

49、然律以沉思翰藻之说,则骈文一体,实为文体正宗。

50、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

51、摘要骈文在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未出现大家名作,但作为一种积年发展,并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文体在此时期并未消逝。

52、六朝骈文审美情感的历史演变

53、六朝骈文学论略

54、儿子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

image.png

55、邱迟:南梁时文学家,官司空从事中郎,所著《与陈伯之书》,劝陈伯自魏归梁,是当时骈文中的优秀作品。

56、那些辞采华丽、骈四俪极尽雕琢之能事的六朝骈文,因思想贫乏而为后代人们所不取。

57、15岁开始写赋,迄今有骚赋、骈赋、文赋、律赋、骈文100多篇,出版《姚平辞赋集》。

58、其辞赋代表作有:【温州赋】、【春赋】、【象棋赋】、【江心赋】、【粽赋】、【茶山杨梅赋】、【瑞士赋】、【神舟飞船赋】、【金庸赋】、【夜月幽莲赋】、【博客文化赋】、【边锋赋】、【网赋】、【鹏城赋】、【霍元甲赋】、【洞头赋】、【花亭湖赋】、【汤加丽赋】、【脸赋】、【青荷赋、【温岭赋】、【长屿硐天赋】、【青歌大赛赋】、【世界杯赋】、【网络铭】、【棉花赞】、【杭州湾大桥赋】、【与章方松书】、【黄果树瀑布赋】、【中国骈文网序】、【中国电影百年赋】、【醉赋】、【扇赋】、【气赋】、【廉政赋】、【西施赋】、【新城大厦赋】等。

59、性好学,工骈体文,是清代的骈文大家。

60、他的散文从学习骈文中来,句法谨严整洁,绝少浮语。

61、以词著称,亦工诗与骈文,诗尚词华,受吴梅村影响,有《湖海楼集》。

62、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

63、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那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

64、张惠言早岁治经学,工骈文辞赋。

65、桐城骈文派等等。

66、亮吉早年以诗名,骈文也不赖,“另具手眼,自写性情”,蒋士铨夸之为“铁崖乐府容斋笔,万口争传洪亮吉”。

67、骈文学从刘勰的《文心雕龙》之《丽辞》算起,已有1500年漫长的历史了。

68、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69、青词多为骈文,对仗工整,文辞瞻丽。

70、《昭明文选》多数篇章是赋和骈文。

71、他“少颇为桐城派所震”,后来,喜尚魏晋间文,爱其“沈博绝丽”,并且认为“所谓骈文非四六排偶之谓,体例气息之谓也”(《谭嗣同全集》卷二《三十自纪》)。

72、钱基博(1887-1957)的《骈文通义》亦是用骈文话的形式写成的著作。

标签: 骈文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学生造句

本文标题: 骈文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48204.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