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兴象:xīng xiàng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指诗词中的意境。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孟浩然》:“至如‘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无论兴象,兼復故实。”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陶翰》:“为诗词笔双美,既多兴象,復备风骨。” 清 施闰章 《蠖斋诗话·杜注》:“‘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 星河影动摇’,盖言峡流倾注,上撼星河,语有兴象。”

1、清人方东树评此诗曰:“写景有兴象,故妙。
2、兴象”作为一个诗学范畴的提出,当推唐代诗论家殷?。
3、词宜抒情,或直发胸臆,或假以兴象。
4、而其作法上有的可借兴象、有的可直发胸臆。
5、有的依然是阴阳刚柔的兴象感悟而已。
6、格律卑陬,音调乖舛,风神兴象,无一可观,乃诗之大病。
7、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
8、诗中送别之意,若不从兴象风神求之,那真是“无迹可求”的。
9、而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
10、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
11、兴象通常是视觉意象,“妙声绝而复寻”则是听觉意象、音乐意象。
12、亦曾云:“兴象之妙不可言传,此太白独有千古处。
13、其中花草的比兴象征义,清晰地展示出屈原变革兴楚的远大政治抱负,反映出他终生追求完美无缺的人格以淳化世俗这一人生志趣,传达出屈原一生的价值取向和化所坚执的正道直行的基本精神。
14、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
15、诗的兴象高华,声韵悠扬,更增添了它的艺术美感。
16、胡应麟说:“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
17、意象通于“兴象”已如前述。
18、清人纪昀评此诗云:“兴象深微,无凑泊之迹。
19、(兴象是由兴而来的意象。
20、词中假以鸳鸯、燕子不同情景之兴象,写离愁别恨之意。
21、评陶翰诗云:“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前句写景甚有兴象,与后句言情至为融洽。
22、至於边幅太窄,兴象太近,则与四灵同一门径。
23、(内编,卷二)“得之无意”,正是“兴象”的取象方式。

24、谢安列传》),诗起笔以谢家亭馆作比,写张园概貌,大处落墨;“连城”二字,极有兴象。
25、表圣诗品,妙言兴象,可赅众艺,宁止于诗。
26、明万历年间,有了空、了常、了喜、了澈四位和尚住持之,大兴象教,缁徒云集,今有画像在焉,不著作姓氏,衣带当风,栩栩如生,佛像金色,生气远出,久经沧桑,建国后尚余铁佛孤身。
27、殷?评诗注重“风骨”和“兴象”。
28、论龚自珍诗歌的兴象
29、它注重绘画性、书写性和作品的意境、比兴象征意味。
30、那么,“体格声调”和“兴象风神”的关系如何?
31、在他们看来,要创造兴象造拔、神意雄丽的作品,必须复古。
32、但作为词体又不能太质实,太直露,必当假之以兴象。
33、与意象相近的概念是“兴象”。
34、兴象”之外,胡氏更重“风神”。
35、譬则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花与月也。
36、譬则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
37、神龙穿行云中,忽隐忽现,故而显得兴象玲珑。
38、然而其本质却判然不同:“浪峰”是山峰的兴象,棱锥是山峰的抽象;前者借“迁想”而“离形”,后者假理性而变形;前者因“悟对”而通于“他物”,直入性灵,后者是“实对”,不离“此物”而深入观念;前者最终复归自然(“浪峰”仍为自然之物),后者最终凌驾于自然。
39、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
40、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