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览

作者:造句网
围观群众:115
更新于

杂览:zá lǎn 基本解释:●详细解释:封建社会指儒家经典以外的著作。《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文章是代圣贤立言,有个一定的规矩,比不得那些杂览,可以随手乱做个。” 茅盾 《如何欣赏文艺作品》:“他们那时候,把一部分用文言写的诗、词、赋、曲、传奇、小说,乃至野史、笔记,视为‘杂览’。”★科举时代称与考试无关的杂学知识。泛指诗词歌赋。《儒林外史.第三回》:「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麽!」

1、这方面的作品有《关于精神》、《文人自视》、《学界面孔三种》、《严肃文学的生长点》、《投降与尊严》等篇章和论文集《杂览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我观世音》(泰山出版社1999年版)等。

2、课外,我杂览旁搜,读了不少书,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诗词、散文、小说、理论,都爱随便翻翻;由于爱写作,又独自创办了一份名为《爝火》的壁报,自己撰稿,自己编辑,定期刊出。

3、她对儿子的交友与阅读范围均有严格规定:“绝燕游,戒奢傲,不许杂览‘不经之书’,择师择交,防范无余力。

4、书名虽为《语文闲谈》,实际上内容并不切合严格意义上的语文学范畴,而是透过现实生活的语词密林,指点背后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根源,谓之“世相杂览”也许更为贴切。

5、著作有散文集《我爱穆源》、《泥土脚印》、《泥土脚印》(续编),书籍装帧作品集《叶雨书衣》,编辑有《爱看书广告》、《买书琐记》等;代表设计作品有《随想录》、《干校六记》、《宽容》、《未晚斋杂览》、《北京乎》等70余种。

6、第十八回:“文章是代圣贤立言,有个一定的规矩,比不得那些杂览,可以随手乱做个。

7、这些看法虽然也利用了一点我的专业知识和杂览偶得的读书感想,但我关心的事在有如工业流水线的专业学术中没有位置,只能用业余的方式另外找个地方说话

8、我们已经知道,康有为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僚地主的大家庭中,从小接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他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打下了中国传统的学问基础,但是他喜欢杂览群书,写气势纵横豪放的诗文,而对于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却很厌恶。

9、龚笃清,从小即喜随意杂览,学无常性,却也积累了足以自娱且杂七杂八的知识。

10、课余喜杂览,爱读野史笔记。

11、茅盾《如何欣赏文艺作品》:“他们那时候,把一部分用文言写的诗、词、赋、曲、传奇、小说,乃至野史、笔记,视为‘杂览’。

12、先生性诙谐,健谈吐,杂览群书,不求甚解。

13、【出处】茅盾《如何欣赏文艺作品》:“他们那时候,把一部用文言写的诗、词、赋、曲、传奇、小说,乃至野史、笔记,视为‘杂览’,士大夫博习经史以后不妨也阅读一番,为的可以‘怡情养性’,‘殚见洽闻’。康有为生南海县西樵银塘乡,一个世代官僚地主的大家庭中,从小就接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打下了中国传统的学问基础,他秉性豪迈,喜欢杂览群书,文章气概纵横,说服力极强。

14、他读书主张杂览,行笔自然洒脱,不尚空论,因此时见新意,不失学人品位。

15、他只是一个轻尝浅试、旁收杂览、样样通、样样松的学生罢了。

16、我们只可预言一下,说他只是一个轻尝浅试、旁收杂览、样样通,样样松的学生罢了。

image.png

17、心如规矩,志如尺衡,平静如水,正直如绳。严遵17文章是代圣人立言,有个一定规矩,比不得那些杂览,可以随手乱做。所以一篇文章,不但看出这个人的富贵福泽,并可以看出国运的盛衰。吴敬梓18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

18、鄙人岂敢高攀古人,不过少也贱则相同,因之未能求得一家之学,多务杂览,遂成为学艺界中打杂的人,亦不得已也。

19、好杂览,常向图书馆借书。

20、1928年2月27日,刘半农在《语丝》4卷9期上发表“杂览之十六”《林则徐照会英吉利国王公文》。

21、雨亭自幼聪颖,心怀鸿志,但是家中贫困,便向乡邻借书自修,勤学不辍,常常到入夜还借着月光灶膛的火光看书,其所学甚博,经史之外,杂览不少,还自学英语。

22、陶渊明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受他的鼓舞,年轻的时候我也颇以杂览为乐,读书的兴趣很广,自以为是陶渊明之同道,很少写作。

23、《东写西读》是陆灏“近年杂览闲读所写的读书笔记”,里面充满了这类有趣的中西文史资料,甚至直接就是由“文化八卦”组成的小品,读来让人甚生愉悦???按照我“知趣相得”的信条,读书就不妨像陆灏那样

24、广西西林县普驮粮站铜鼓墓,出土1件青铜骑马俑和一组青铜4人六博俑,造型亦甚生动,六博俑外形洗练,着重刻画因胜负而引起的得意或沮丧神态。《东写西读》是陆灏“近年杂览闲读所写的读书笔记”,里面充满了这类有趣的中西文史资料,甚至直接就是由“文化八卦”组成的小品,读来让人甚生愉悦???按照我“知趣相得”的信条,读书就不妨像陆灏那样。

25、他又喜欢杂览群书,写那气概纵横豪宕的诗文,对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却很是厌恶,十四、五岁时两次考秀才皆未中,1874年他见到了讲述各国史地风俗的“瀛环志略”、“海国图志”和地球图,开始接触“西学”知识,十九岁至二十一岁到九江礼山草堂从学于广东著名学者朱次琦,系统学习经史典籍,接受“济人经世”的实学,这对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可以说,这三年的苦读钻研在他一生的思想上烙有深深的印痕,然而,作为一个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的青年,面对国家和民族遭到的厄难,他深感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中找不到可以解救鸦片战争江河日下的国势和使祖国富强振兴答案,产生了传统学问“究复何

image.png

标签: 杂览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 诗社文学网 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分类: 词语造句

本文标题: 杂览

本文网址: http://www.moushishe.com/post/48730.html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